天气越来越热,对于水的需求量随之增加,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中会有安全问题,那这晶莹剔透的矿泉水、蒸馏水总不能再出问题了吧。嘿嘿,这个吧,还真不好说,咱继续往下看。。。
http://s8/bmiddle/539c5179gdbbee96c4fb7&690
在公众的认知中,瓶装水应该比自来水更安全。然而,瓶装饮用水的国标中,水质指标仅有20项,相比之下,自来水的标准中水质指标有106项;而一些病菌和微生物指标,也被认为瓶装水的标准宽松于自来水。
专家解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的一位专家表示,指标数目少于自来水,是因为“瓶装水的源水来自于自来水,所以在自来水检测过之后,某些项目上,瓶装水应该不需要进行检测。”
现状:
记者查阅标准发现,瓶装水国标的确要求原料用水符合自来水国标的规定,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的“天然水”已并非使用自来水作为源水。
在指标数目之外,瓶装水国标似乎也比自来水更宽松。瓶装水国标中大肠菌群指标为MPN/100ml≤3,而自来水国标中则要求不得检出。
(来源:新华网)
看来瓶装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靠谱。农夫山泉就是一个例子,那么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使得农夫山泉最近有点儿烦的那三重门:
第一重:水源门
强制性国标《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瓶(桶)装饮用水的“原料用水”必须达到自来水国家标准,而农夫山泉执行的却是降低了对原料水质量要求的浙江地方标准。
注:农夫山泉商品标签上标注的产品标准号为浙江地标“DB33/383-2005瓶装饮用天然水”,该标准在砷、镉等不少毒理指标要求上宽松于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二重:名称门
农夫山泉对外公开的4个水源地,除了长白山为地下水外,浙江千岛湖、广东万绿湖、湖北丹江口三处水源都是地表水,根本不能称为“山泉”。
注:广东省2011年发布的地标《饮用天然山泉水》中,对“天然山泉水”有明确定义:山泉水为一种采用山体自然涌出、渗流形成或在山体经钻井采集、在一定区域未受污染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而非江河、湖泊(山上湖泊除外)及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
第三重:营养门
农夫山泉目前的产品标签上把产品特征指标(包括钾、钠、钙、镁、偏硅酸等项目)的计量单位更改为“μg/100ml”(微克/100毫升)。
注:农夫山泉执行的浙江地标规定:产品标签上要同时标注本产品的特征指标名称及含量范围。特征指标包括钾、钠、钙、镁、偏硅酸等项目,其使用单位为“mg/L”(毫克/升)。由于其标注的数值为不规范标注的计量单位,导致这些数值被无形中“放大”了100倍,给消费者造成“营养成分很高”的误解。如果按照国家标准营养标签标注的话,这些元素的含量只能标示为“0”。
(来源:MSN)
建议:
由农夫山泉的三重门事件,再次验证了仔细看标签的重要性。在购买瓶装水的时候,更要仔细看以下几点:
1、看瓶装水名称,山泉水和矿泉水仅一字之差,但在矿物质指标上却相差甚远。矿泉水的矿物质含量更高。
2、看产品标准号,国家标准比地方标准要严格,国家标准以GB开头。
3、看水源,最好了解水源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地下水比地表水要好。
4、看营养成分表,在看成分表的时候要注意单位。国家和地方标准中规定,产品标签上要同时标注本产品的特征指标名称及含量范围。其使用单位为“mg/L”(毫克/升)。
其实自来水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可怕,瓶装水也不一定就那么的安全。希望大家都能明明白白买水,踏踏实实喝水。不要让隐藏在晶莹剔透背后的陷阱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