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4.23世界读书日——今生有你不寂寞

标签:
读书世界读书日心智时间管理写作 |
分类: 读万卷书 |
今生有你不寂寞
——写在2015.4.23世界读书日
本文回顾、记录了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书为何、如何成为了我的朋友,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从未间断阅读的忠实读者,瑾以此文向世界读书日致敬、与书友们共勉!另一篇关于我的读书理念、方法与技巧的文章则留给明年的世界读书日。
http://s5/bmiddle/001PrI39zy6RFYeVTfK04&690
http://s11/bmiddle/001PrI39zy6RFYeCVHI6a&690
2014年9月份,我开始设计、开发一个关于读书的workshop。在策划、准备的过程中,我梳理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成长历程、总结了自己这些年来关于读书的理念和习惯。于是萌生了想要把这些思考整理成篇的念头,作为今年4.23世界读书日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算是完成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而关于读书的workshop《读书那些事儿》也于春节前成功举办了两期,效果远超预期,了却一桩心愿。
http://s6/mw690/001PrI39zy6RFYwwAPb35&690
[引子]
一次无意的机会,我参与了普鲁斯特问卷[1],当然只是自问自答,重在思考的过程内观自己。其中有一道问题“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东西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几乎本能的在答案一栏写下“书”。写完之后,看着那个字良久,我在心里问自己——问卷里并没出现的下半个问题“为什么?”
还有一次是和一位书友聊天,她随意说的一句话“书对我而言,就像小孩子每天晚上都要抱着入睡的security blanket,有它在,我就心安踏实。”,让我多年来对书的那种虽美好但隐约的感觉,瞬间浮出水面、可以言表。刹那间我明白原来这种感觉叫做“依恋”(脑海里回响起一句歌词的旋律“不能没有你”)。班车、出差、逛街、理发……不管身在何处,我的包里总会有一本书;无论坐车、堵车、排队、误机……,我都可以不焦不躁、随时沉浸于书海;晚上入睡前,睡意必是于文字之间降临;马桶边也是一摞书,可以随手翻开。这不就是古人(宋代欧阳修)所说的马上、枕上、厕上吗?那我对书的这种依恋又是从何而来?
一度我曾担忧当今社会漠视阅读,但随着近几年微信的兴起,我们明明看到朋友圈里轰炸般的帖子和文章,人们天天热衷于阅读这些信息,难道就是热爱阅读了吗?我们所倡导的阅读,难道仅仅是阅读这些碎片化的、甚至断章取义的信息吗?还是应该阅读具备完整体系和结构的书籍?我们明明看到那么多关于读书的转贴,各种书单、推荐、建议……在这些提醒催促下成长和生活的人们,就一定会萌生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吗?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在汽车火车地铁、公园饭馆马路所见之处都是低头手机族,而不是手捧书籍的人们?在那些苦口婆心的帖子后面,我读到的却是关于当今阅读现状的焦虑。阅读不应该是跟吃饭、睡觉一样的本能需求吗?那不吃饭、不睡觉会怎样还需要有那么多人那么频繁的提醒你吗?阅读不应该是一种很自然、放松、令人享受、可随时发生的行为吗?那它为什么会衍生出那么多刻意与担忧?如果人人都自然而然的喜爱阅读,像对待吃饭、睡觉一样的需要阅读,那还有提醒督促的必要吗?
转贴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开给各年龄段孩子的书目以及关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各种支招。可是在我们和父辈的童年,没有关于孩子必须怎样怎样才会热爱读书的宣传,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的书籍市场,更没有廉价的电子读物和泛滥的网络推荐,甚至很多家庭都徘徊在温饱线上、无暇顾及精神文明建设。那么反观我们自己和上一代爱书之人又是如何培养读书兴趣的呢?爱和不爱读书的人之间,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差异?在他们的成长路上,到底有没有、有哪些共性的差异?等将来有机会和精力的时候,我真希望能对此做更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本文仅先以我自己为个例进行梳理。
http://s12/mw690/001PrI39zy6RFYyQG0j7b&690
[阅读经历之童年篇]
回顾与书的结缘,就得回到我的童年。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上述各种关于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强行要求我一定要读书、要读哪些书。但他们自身热爱阅读,尽管生活并不富裕还是会每月留出固定费用购买书籍,哪怕只是一些如《故事会》、《山海经》、《青年文摘》之类的通俗杂志。并不宽敞的家里也到处都是书,桌上、枕边、马桶边,随处散落,所以小时候的我觉得书就是生活里天经地义的存在;每晚临睡前父母都会靠在床头,就着台灯静静的阅读,有时给我和弟弟讲故事,所以我觉得,读书就是如吃饭、睡觉一般的自然需求。但童年的我,可不怎么爱读书,我觉得户外的广阔天地才更吸引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疯跑、过河、钓鱼、过家家,乐不思蜀,从小就现“一个风一样的女汉子”之雏形。父母也不约束孩子爱玩的天性,虽订了一些儿童读物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童话大王》,也不强行要求读。甚至还一厢情愿的订了一份高冷的纯文学类杂志《丑小鸭》,小小年纪的我根本看不懂,也完全没有兴趣,倒是《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带给我很多想象和乐趣。和小学就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妈妈相比,我对读书的兴趣实在是开启得太晚了。借鉴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我所受到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热爱,真不能刻意而为,最重要的是父母自身也真心热爱阅读。
[阅读经历之中学篇]
到了中学,学业紧张就更没有时间读书了,读得最多的就是妈妈订的杂志《大众电影》、《上海服饰》、《读者》、《青年文摘》,偶尔也翻阅过少量世界名著《红字》、《德伯家的苔丝》等,但也没有很被吸引。虽然读书不多,但最享受和父母一起逛书店的感觉。不经意间,青春期不约而至,如大多数少年一样,我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成长的烦恼:喜欢幻想向往自由、却又敏感自卑、惶惑脆弱,学海挣扎回头无岸。而我惊喜的发现,文字竟然是可以让我暂时逃离那个并不如意的外部世界的“疗伤”良方,尤其是如《三毛文集》那样洒脱、诗意的文笔;并且我也可以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告诉自己周围的那个世界其实也没那么不如意。反复阅读,文笔自然、清新竟如三毛,难怪说模仿是人的本能,而创造始于模仿。随着作文频繁的被语文老师和同学们点赞,我也慢慢在写作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信。成年之后再回顾,发现那段岁月才是人生中难得的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时光,于是真正明白什么叫“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感谢那段岁月,让书和文字开始成为我可以信赖的朋友、让我变得自信与坚强。
[阅读经历之大学篇]
大学阶段是我走进阅读世界、奠定终生热爱阅读基础的重要时期,因为在那个价值体系和兴趣品味尚在形成的关键期,离家千里、孤独迷惘的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对于我的成长、和熏陶阅读兴趣非常重要的人——一群热爱阅读的同学,他们是我一生中最早的成规模的书友群。这群书友以男生居多,所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是历史、文化、政治、军事,还有当时流行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对比之下,我自觉读书太少、思想太浅,根本没法和他们在一个层次上交流。但哪怕一知半解我也喜欢在旁边安静的听,周末也经常跟着他们出没于菠萝油子一带的旧书摊和大小书店,为淘到心爱的优质旧版书而欣喜若狂,为买到心仪已久的书籍而欢呼雀跃,那时的收获是我们家藏书的开端。虽然历史政治不是我强项,但那时文学小说是我最爱,于是我们一起追看茅盾文学奖,几乎看遍了前四届的所有作品,看完经常讨论分享,现在回想真是一场奢侈的精神盛宴。爱上读书让我渐渐的变得充实,对未来不再多虑,并就此继续发展写作的爱好,在学校里主编了两份杂志,各处发表的文章也带给我不时改善物质生活的稿费。
[因书结缘]
提到我的阅读成长历程,就不能不提一个关键的人。想来也是因书结缘,后来其中的一位书友成了我现在的孩儿他爹。结婚时我俩搬到一起合并财产时(我们当时穷得只剩下书,书是唯一的财产),始料未及的发现当年居然不约而同的淘了不少一样的书。资源整合,只好把那些重复的挑出来送给书友们,想到当年为了有限数量的旧版书争抢,世事莫测,现在竟然要送上门去、真是便宜了他们。大学时正好有一位同学是篆刻协会的,特意请他刻了一枚藏书章“颜氏藏书”,除了石头本身质量一般,形状、字体和设计我都很珍爱,属闲章一类。结婚以后第一次对家里的藏书大阅兵,自己的书当然一本不漏都盖上大印。占有欲膨胀,我企图通过盖章把他的大量藏书也都据为己有,于是象征性的跟他征求意见,没想到人家很大度的表态:“连我都是你的了,我的书,你随便盖。”虽然读书不多,但那段时间,往书上盖章却给我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好像盖了就等于读了一样。后来才发现真正占便宜的却是他,他功底厚读书快,而且兴趣广泛从不挑食,所以很快的把我的藏书都读完了,而他的那些繁体竖版大部头比如《史记》、《三国志》、《纲鉴合编》,我这辈子估计也不会去看,除了盖章从来都没翻开过。小女子的小聪明,终究敌不过不与小女子一般见识的大智慧。我俩的读书理念和习惯也颇有不同,他活在当下,喜欢买来就读,不读不买;而我未雨绸缪,喜欢屯书,贪心又容易心动,总觉得先买回来、将来会有一天想看的,我读书又如龟速,所以藏书越来越多、没读的更是越攒越多。也为此有过多次争论,最后互相没有说服只好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但好在对于读书的喜好,我俩有一部分交集是鉴赏力与品味相当的,所以经常能就同一本书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与视角。延续着大学时代的感觉,同逛书店依然是我俩共同的爱好与享受。
在曾经的租住蜗居时期,几百本藏书杂乱无序地塞在N个大纸盒里,然后堆放在床底、墙角和一切多余的空间。倘若某天要是心血来潮想读某本书,那一场搬运挪移的体力劳动就在所难免。最悲惨的是,你要找的那本书在最后一个纸盒里;但比这还要悲惨的是,在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那本书找出来的时候,你已经累得没有心情了。所以那段时间,我俩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房子,其最大动力就是拥有自己的书房和书架,让那些心爱的藏书可以重见天日,而不是屈居在暗无天日的纸盒里。那段时间,我俩也成了《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氏父子,在憧憬与描述未来书房的幻想里,得到了无限的满足和快乐。设想中的书房还应该有一架梯子,人自形的,可随时爬上爬下找书,找到一本就随意坐在梯子半空中读起来,可以读得忘了晨昏变幻、今夕何夕。
后来房子到手,我俩亲自精心设计了书房和整整两面墙的书架,宝贝藏书终于扬眉吐气,在整洁明亮的书架上英姿飒爽、亭亭玉立,散发着知识的香气和智慧的光芒。由于空间有限梯子终究还是没买,但和盖章一样,整理书架的快乐一点都不亚于读书本身。每次都好似君临天下,满足而自豪;又好似热恋约会,甜蜜而心动。虽然整理书架经常中断于你随手翻开的一本书读了起来,后来读到老罗《我的奋斗》里他也有类似经历时,不禁莞尔,为这不是自己独有的毛病而释然。现在看着这一千多册的藏书,幸福之余,我最大的苦恼却是“这辈子能读完吗?我们那个一天到晚就知道傻淘的小皮蛋会传承下去、珍惜它们吗?”
http://s1/mw690/001PrI39zy6RFYjsWEU60&690
http://s2/mw690/001PrI39zy6RGITZhrbe1&690
[迷途知返]
毕业以后有那么两年(我称之为“被偷走的那两年”),我初入职场,工作繁忙又心浮气躁。脱离当年书友们聚众读书的氛围,我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了怀疑。身处喧嚣虚荣的物质世界里,我有时甚至以此爱好为负担,耻于让别人知道我爱读书,因为读书和外界定义的“成功”或“时尚”都无任何关系,反而可能令你贴上“书呆子”的标签。如果时光倒流回到那个时候,我是绝没有自信和勇气来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根本无法静心读书,把很多业余时光都无私奉献给了逛街、美容、健身房和打游戏(关于当时打游戏的疯魔成瘾状态,我一直打算写一篇文章来专门记录描述)。外表看来潇洒快乐,可是内心并不觉得充实与愉悦,因为我一直活在外面的世界,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忽略了与它们对话、问问它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滋养。
人生就是这么充满了各种机缘巧合,一次偶然的契机可能就是激发你转变的开始。2000年3月,我参加了公司安排的一次“时间管理”课程,于是开始认真思考我到底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一生中我到底想要什么,到底什么对我重要?当然这类哲学层面的问题一开始非常令人头疼,因为你根本无从入手、看不到答案的踪影。于是我又想到了我的老朋友——书,向他们去寻求答案。我暂且放下这些问题,也不急于解答,只让自己在文字里安静下来,戒掉游戏、逛街,修身养性。那时青岛大学附近有家书吧“城市之光”可以借书回来看,家也离市图书馆不远,于是成了那里的常客。经过两年的迷失,我重回书的世界,从读不进去书,到慢慢爱读书,再到渴望读书,直至现在的离不开书。
怀胎十月是我阅读史上的一个蜕变期。借用高晓松因酒驾被拘役在看守所时说的一句话“身体失去自由、心灵飞越羁押”。在孩他爹出于安全考虑、频繁密切的提醒与监督下,我一改以往的风风火火,慢下脚步、愈发安静,开始整理以往大量的手抄读书笔记,顺便练习钢笔字;开始整理以往所有的文稿,成为后来我新浪博客的源头;反复朗读、熟练背诵《三字经》全文,权当胎教了。就在这些静心活动中,以往的大量积累开始沉淀与升华,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性与习惯,从此根深蒂固、深入骨髓。
经过长时间不停的、慢慢的拷问自己的内心,有一天,上述那些问题的答案就突然浮现在你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也许那不是最终版本,后来你还是会动摇、会怀疑、会持续修订完善你的答案,但至少你已经看到了光明,知道你自己正在朝着想要的方向前进。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价值体系的建立与牢固,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路,让我变得愈加踏实平静、不易受外界影响。正如杨绛对年轻人所说的“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人生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如此,其实你不需要到处追问与求索,只要你的积累与修炼到了火候,只要你经常慢下脚步、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有一天你会发现,答案就水到渠成的写在那里。
也许真是吸引力法则的作用,近两年,又是机缘巧合我结识了一个公益读书组织——和动力读书会[2],参加过几次活动,惊喜的发现周围还是有不少热爱阅读、渴望自我提升的书友,大家频段相近、气场相合,于分享交流中能借鉴到很多优质信息、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
和动力读书会现场
http://s14/mw690/001PrI39zy6RIm77Wpffd&690
回首来时路,可见我的任何一个成长阶段都离不开书的陪伴,是书给了我改变的力量、塑造了我现在的模样。我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阅(悦)读史。无忧无虑的童年,虽不怎么爱读书,却在书的包围中长大,以至于自然的觉得读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敏感自卑的中学,没什么时间看书,却在书里找到了自信和自己。孤独迷惘的大学伊始,在一群书友的引领下走进了更为广阔的书世界,从此热爱阅读,笔耕不辍,慢慢充实自我。大学毕业后,经过短暂的迷失,重回书的世界,读书让我建立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从此变得淡定从容,不易受外界影响。
也要感谢电子书店的兴起,我成了当当和卓越(亚马逊中国的前身)最早的忠实客户,那时还没有豆瓣,我对一本新书的了解与判断几乎全部来自于当当和卓越的读书评论。通过大量的阅读评论以及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我也培养了对书的独特嗅觉、敏感、品味和鉴赏力。比如通过简介、目录和评论就能很快判断出一本书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是否值得买来读;比如很容易记住书名、作者、跟书有关的任何信息;比如一看到和书相关的内容,就会觉得亲切熨贴、贴合自己的灵魂。当时为此现象感到好奇,后来在读一本书时无意中发现它的心理学依据:根据神经心理科学的研究,人类在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个人的兴趣、偏好、经验、习惯等而产生诸如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Memory),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之类的反应。
我从一个跟随别人的书单阅读的依附型读者,逐渐成长为给自己开书单的独立型读者,再到经常应要求给别人开书单的成熟型读者,再一次印证了一万小时理论。就如同我当年打游戏时长指数、得升级的道理一样,你只要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足够多,尤其还有兴趣和热情,你终将收获应有的成长与积累,即使如我一样天资平平,速度慢又记性差。曾经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你工作家庭都很忙,那到底哪来的那么多时间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文章?”。其实时间是最公平的,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都是每天24小时一意孤行、一去不返的流逝。我只不过是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就想明白了可以放弃什么,然后有所取舍的把时间用在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比如,别人逛街时,我读书写字;别人应酬时,我读书写字;别人追剧时,我读书写字;别人织“围脖”刷朋友圈时,我读书写字;别人焦急等待或无所事事时,我读书写字;别人还在睡懒觉时,我已早起在读书写字。所谓优先级,不是在意识里你觉得什么事重要,而是行动上你真的把时间用在了哪里。所谓“我没时间”,不是你比别人更忙,而是在你心里,这件事对你而言还不够重要。时间也是最公正的,你所付出的,终有一天它都会加倍的还给你。正如Andy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所说的“如果一个人懂得利用时间的话(即使每次只有一点点时间),一点一滴累积起来,能做出多少事情。”。真正构成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质和生命的,并不是你想了什么、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你把时间投入在了什么地方。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说“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对我而言,读书与写作就是“值得做的事”,已经成为我终生的生活方式和修炼方式,必将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亦步亦趋、不离不弃。小时候的我,兴趣广泛但三分钟热度,父母曾为我的专注力缺乏很是担忧,看到成年后的我居然能把爱好聚焦在一两件事上,并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之余、长年坚持下来,出乎他们的意料也让他们深感欣慰。从中学开始直到现在,他们一直都是我最忠实的读者,一如既往的喜欢阅读我的文章,而父母的欣赏于我是莫大的鼓舞。
[我和我爱过的他们]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这段话“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根本的理由也许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当我读到这段话时,仿佛一位知己莫逆于心、道破天机。读书如交友,都讲究缘分和来电,让你一见倾心、怦然心动的书籍,恐怕是因为正好契合你当前的需要或心境。反之,如果我们在某一阶段读不进去某些书,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自身经历和心智发展还不到那个层次,以至于无法关联自身需要与经验,过一段时间再读,心智有所提升,阅历有所增长,也许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所以慢慢来,以兴趣与内心的需求为导向,可以阅读略高于自己当前心智层次的书籍,但不可过于强求或者盲从。回顾自身,我所喜爱过的作家几乎可以投射我过去的人生:
(以下这段文字摘自我的另一篇读书博文《2010温暖书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eac4ab0100klnf.html
我喜爱过的女性作家和作品几乎可以概括我的成长历程,每喜欢一位都会忠实的细细看完全集并收藏。因此她们的作品占据了我家书架的半壁江山,使之可以与老公那些阳刚严肃的藏书抗衡。
喜欢幻想、向往自由的高中时代看流浪的三毛,因此留长发、穿长裙、如获至宝的收藏各种各样的破烂(火花、邮票、树叶、石头等)以及常常哼唱《橄榄树》,就差找一位比自己年轻6岁的异国男友一起奔向广阔的撒哈拉沙漠了。
追求标新立异、故作深沉的大学时代看才女张爱玲,隔着长长的时空膜拜这位名门之后、传奇女子,尽管不太能理解人物心理和情节,还是莫名其妙的喜欢她的所有小说,莫名其妙的被类似“生命如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一些令我一知半解的句子所感动。
步入社会后看现实的池莉和冷峻的方方,期间还移情别恋过风格各异的林白、陈染和铁凝。
当我在婚姻生活里如鱼得水时我又与时俱进的遇上了擅长用风趣幽默又不失犀利深刻的语言描写现实婚姻和社会的少妇作家六六。一部《蜗居》红遍全国,还因为同样的车牌号影射某位已落马的高官而一度遭遇禁播,之后还看过同样风格并带点生活苦涩的《王贵与安娜》、《双面胶》和《仙蒂瑞拉的主妇生涯》,对六六的敬仰如滔滔江水。
(摘录完毕)
还有余华、毕淑敏、林语堂、杨绛、王小波、龙应台、严歌苓、汪曾祺,还有后来几届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作家、王朔、莫言、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斯蒂芬·金、杜拉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卡勒德·胡塞尼,甚至还有新生代作家辛夷坞、桐华、张嘉佳、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天下霸唱……这些名字灿若星辰,照亮了我的一段又一段旅程,他们的优秀作品让我经历了别人的人生、拓展了有限的阅历。正所谓“如果作者的人生无法与你交汇、有所共鸣,那永远只是他的人生而已,不是你的。所以当你遇见有所共鸣的作家,才是对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为你的成长提供足够的营养。”
读书和做别的事一样,我都追随着自己内心的声音,顺其自然。2010年之后,曾经那么痴迷于小说的我居然渐渐对此失去了兴趣,我想我可能是越来越现实了,不再想要虚幻的世界;抑或说,我对自己越来越感兴趣了,接触到“时间管理”课题后,又对它和心智成长的课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十余年来反复翻看过25本相关主题的经典书籍,以及其它大量心灵提升、职场技能和所谓励志的书籍。这些书籍让我向内看,让心灵大量的汲取营养,心智慢慢觉醒、走向成熟,逐渐整合出自己对“时间管理”这个宏大主题完整的知识架构,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大量心得与方法,开发了“时间管理”这门内涵独特、不同于市场上其它同名培训的课程。希望将来我能将这些集结成书,让更多和我一样曾有过同样困惑的人们可以受益、免走我曾绕过的弯路。价值体系和人生愿景更为清晰和牢固,因而可以活得更淡定和从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而可以宁静愉悦,不随波逐流,不淹没于生活的世俗与琐碎,不忘初心。有一天和和动力的创始人也是书友Rick聊天时,他用算命的语气说:“我敢打赌你接下去就该开始看宗教了。”Rick博览群书、阅人无数,算得还真准,我接下来的书单里确实是有一系列有关佛教的书。在得到我的确认后,Rick又得意的说:“一般都是这个路子,先来文学浪漫,然后心灵关照,最后就该宗教信仰了。”
感谢豆瓣,可以把我上述阅读记录留下清晰足迹:
http://www.douban.com/people/sunyanabu/
历年阅读数量总结如下(2007年前,因还未养成记录习惯,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http://s11/bmiddle/001PrI39zy71bAoBEF4aa&690
[阅读是我的DNA]
我现在发现,其实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爱不爱读书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点从我爸爸妈妈身上就能看出来。他们都是老三届知青,中学学业中断于文革时期。但妈妈一生酷爱看书,三年级就读完了四大名著和当年的畅销小说《青春之歌》、《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等,而且口味混杂,什么都能读进去。妈妈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自己的书店,或者是我开一家书店她给我当店员,哪怕不要工资。她曾和我说过一段话,大意如下:“我最喜欢来你家了,因为你们家每一个床边都有一盏光线角度事宜的台灯,可以尽情满足我的睡前阅读习惯;满墙的书架上,随意抽取一本往舒适的沙发贵妃榻上一躺,手捧一本书,又没有家务劳动等着我,可以看到地老天荒,简直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全世界都不理我都没有关系。”妈妈也是我最为亲密的书友,读过的好书我一般都会推荐给妈妈,母女连心,分享读书心得时,我俩心灵相通总能找到共鸣。爸爸对读书的热爱比不上妈妈,而且阅读面较为狭窄,基本局限于历史、文物收藏一类还有几十年都读不厌的《山海经》和《故事会》,但他善于思考、洞察世事,虽读书不多但融会贯通,因此大智若愚、大道至简。
我不知道在阅读这件事上,遗传理论是否也起了作用,因此阅读成了我的DNA,渗透到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书是我永世陪伴、永不背叛的最忠诚的朋友。除了随身携带一本书,我还不能忍受生活里没有书,因此家里无处不书、伸手可及。即使是在当今的电子、网络时代,我还是不习惯数字阅读,依然钟情纸质书籍,尤其网络、微信转贴大多都是质量不高的快餐式、碎片化信息,远没有纸质书的书香、手感和精致口味。酒是治愁药,书为引睡媒,每晚都会早早的断开网络,手捧一本书靠在床头就着台灯,乘着文字的翅膀飞入梦乡。每到一个城市必逛的是大学和书店,一座城市的精神传记有两类:一类是建筑;一类是书店,书店是一座城市独特的风景。比如青岛的不是、繁花我们、学苑、宝业,西安的汉唐,南京的先锋,新加坡的纪伊国屋、美国的Barns &Noble……,都曾留下我的足迹。我还是一个八卦到兴趣广泛兼收并蓄的人,读到书中提到的某本书、某首歌、某部电影,或者某样美食、某个地方,我都会尽力亲身尝试,既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和经历,又找到了与作者共同感受的切入点。
http://s8/mw690/001PrI39zy6RFYoXGDR37&690
(青岛如是书店)
http://s15/mw690/001PrI39zy6RFYp86745e&690
(新加坡纪伊国屋书店)
http://s7/mw690/001PrI39zy6RFYoX4W206&690
(美国Barns &
Noble书店)
读书还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些意外惊喜的小插曲,2012年10月,我突然收到一封豆邮,某家出版社的编辑说,他们要再版《诊疗椅上的谎言》一书,想采用我写在豆瓣上的一段书评,因此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赠书。
http://s2/mw690/001PrI39zy6RFYu81bPc1&690
爱读书让我降低了对物质的需求。不知能量守恒定律在此是否适用,我始终相信,当一个人的精神需求匮乏的时候,他/她就会转向永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反之,当一个人转向同样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时候,他/她就会逐渐淡泊于物质的欲望。
世界这么大,这一辈子我也许不能看遍。方寸天地,万丈乾坤,但我希望能在文字里走遍千山万水、阅尽人世沧桑,完成心灵的游历。坐拥书城,即使独处,也不会寂寞;即使俭朴,也不会贫瘠。
开始动笔时,我并没有打算写这么长;但对于心爱之物,总有太多的话想说;可即使说了这么多,也还是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如果仅用一句话来归纳我对于书籍的感情,Sailing里的一句歌词倒蛮恰当:To be with you, to be free。
[注释]
[1] 普鲁斯特问卷:著名的普鲁斯特问卷(Proust Questionnaire)由一系列问题组成,问题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等。因著作《追忆似水年华》而闻名的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并不是这份问卷的发明者,但这份问卷因为他特别的答案而出名,并在当年时髦的巴黎人沙龙中颇为流行。因此后人将这份问卷命名为“Proust Questionnaire”。
http://baike.baidu.com/view/65027.htm
[2] 和动力读书会:和动力读书会是国内著名体验式培训导师Rick严易凌先生于2008年12月发起的公益性学习组织,和动力读书会倡导【每月一本书】,意指每人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或者影响周边的人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阅读是和自己的心灵在对话,是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和谐。开放、分享、情怀是和动力读书会所倡导的读书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