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新策略新行动
(2024-07-18 10:45:17)分类: 他山之石 |
时代的发展呼唤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符合型的人才需要新的教育体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考,为此,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起求知欲望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它是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萌发阶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疑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会跃跃试试,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问题。
在教学“年、月、日”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串联”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和谐氛围,促进自主参与
每个学生都是有情感、有自尊的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应用,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推导过程、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地参与,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处处可以见到自己亲切的笑脸、鼓励的眼神;处处可以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还差一点点你就想出来了”、“谁有不同的意见?”、“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助他呢?”、“你提出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探讨”、“谁来做一回小老师”等赏识性的语言。
教师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当中,不仅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还要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要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种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才能。使学生处在平等、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时时流露出来。
三、打造开放课堂,涌动生命活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为我们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要以新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活动中、思考中、合作交流中学习。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多给一点成功的体验、多给一点创造的信心、多给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天地。
例如在教学《分苹果》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好几种分法,怎样分既快又不会遗漏呢?你准备怎么分呢?接着让学生用10个圆片代替10个苹果,把圆片有次序地“分一分”。再引导学生“说一说”10的分成与合成后,并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10的分成与合成。接着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猜一猜”小熊遮住了数字几?然后让同学们通过对口令形式“玩一玩”10的合成游戏,并说出相应的加法算式。这样,通过“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记一记”、
2.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小组合作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的整理和复习时,可以先创设一个购物商场的情境,里面有许多商品及价格,然后请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两件商品,算出它们一共多少钱,写出算式,再把这些算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汇报讨论结果时,学生的分法多种多样,其中有几个小组的学生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进位加”和“不进位加”,并请他们说明为什么这么分。通过合作,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探讨、思考和解决问题,自主地获得相关的知识。
四、应用拓展延伸,培养创新精神
新数学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1.引进生活,巩固应用。
教师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例如,在教学《有几支铅笔》求两数之和的应用题后,可以启发学生:“谁能用身旁的物品用3+4编一道应用题呢?”一位学生马上拿起桌上的文具盒边演示边说;另一位学生也观察到教师写字用的彩色粉笔和白色粉笔,很快就编出了另一道题,赢得了阵阵掌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有从商店里买的、家里有的、到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
2.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同时注意为学生营造积极动脑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例如,教学“20以内加、减法”后,设计如下实践练习:到游乐园春游时,教师发给每个学生游乐园游乐币20元,让学生自由选择游乐项目(游乐项目和价格为:自由电动车5元/2人次,碰碰车3元/2人次,航天飞机5元/人次,小火车2元/人次,海底世界观光6元/人次。)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有多少种游戏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游戏项目最多?哪几种方案最符合要求?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习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这个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通过共同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与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