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之教学原则
(2018-08-21 17:52:54)《学记》之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道而勿牵则和,强而勿抑则易,开而勿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教师教学生,最重要的是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教师如果能够这样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即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感到容易,又能进行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2、豫时孙摩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意思是说,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抓住时机叫做及时;教学内容多少、难易,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叫做顺应;鼓励学生相互切磋商量,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学成功的因素。不然的话,“发然后禁,则杆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意思是说,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会费力,甚至不易克服,错过了学习的时机,虽然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难以成功;教学杂乱无章、不循序渐进,便不能取得效果;一个人学习,不与同学切磋,见闻就不广,不利于学习;交友不慎,必然会违背教师的教诲,经常和不正派的同学在一起谈论不正经的事情,也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豫时孙摩”原则的重要性。
3、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指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四种弊病,即“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多”是指学习不自量力;“寡”是指学习的方面过窄;“易”是指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止”是指学习畏难不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学记》指出,“心之莫同也”,即是说学生的心性不同的缘故。所以《学记》认为,教师应该“知其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然后有针对性地“长善救失”,发挥他们的特长,补救他们的缺点。
4、藏息相辅原则:
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学习正课,课外休息时也要有相应的作业;上正课时要认真学习,休息时应轻松愉快地娱乐和游息;课内的“正业”与课外的“居学”要密切配合。其理由是课外可以帮助课内,课外是课内的准备,又是课内的延续,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就能“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
5、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个原则:一是从学生讲。《学记》认为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学生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学生学习兴趣愈高,也就愈谦虚,愈感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进步愈快。所以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好处,使他们“知不足”而“自反”。二是从教师讲。《学记》指出:“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感到知识的不足,需要不断进修,不断学习,必须边教边学,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所以,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
后一篇:《学记》之不得不知的秘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