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教育科研在各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许许多多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积极投入其中。搞好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力助推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笔者认为教师成长要做到“四勤”:勤学、勤研、勤思、勤写。
一、勤读——充实文化底蕴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读书一要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二要广泛阅读教学专业书籍,如教育教学论著、杂志、名师经验介绍等,而且要做到著作要通读,杂志要精读。教师只有书读得扎实,从学习中汲取营养,才能学得真实,教得厚实。
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补钙”,才能不断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真正意义的读书是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它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亚里斯提卜说:“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因此,从工作实际出发,我们不仅要学习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之相关的各类知识,更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经验丰富自己。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甚至呈爆炸趋势,新理论、新思想不断涌现,人的观念也日新月异,不读书、不学习,就会孤陋寡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更谈不上进行什么研究。作为教师,特别是要重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解放、观念得以更新、实践得以指导,从而可以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和终极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把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知识作为资本,甚至当作老本吃,这实际是一种悲哀。学校里学到的那点知识只能是今后人生发展的一种奠基,要建造人生大厦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高,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得以取得突出成绩的。高度文明的社会成员,不仅把学习当作是工作的一种需要,更是把它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甚至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当然更是我们从事教育科研的需要。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同时也要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以此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促使自己不停地思考。读书,会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品位,强化自身的人格魄力,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进而影响你的学生。
名师无不爱好学习,善于实践,以行动推进教学改革。他们反复学习当前教育领域内前沿性的东西和教育教学中实用的知识,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协调理论及元认知理论等,使之内化为自己的理念,从而指导教学实践,然后经过长期地实践与感悟,创新出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认为,读书就是读课本、查教参、搬教案,教材、教参、名师教案就是自己学习的全部,教学论著那是教育家的事。这样把读书蕴藏的精神功能削减为实用价值,以浮躁、功利的态度读书,哪会有成长起来之时?原地踏步,走的再多也不成路啊!虽然我们的使命不是原创教育理论,但我们的教学实践却时时需要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因而,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成为先进教育理论的跟踪者、解读者、传播者和向实践行为转化的演绎者。
二、勤研——提升教学能力
有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还是教书匠,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不参与教研活动,不进行自主探究、自我反思、分析总结等,只凭着已有经验进行教学,他们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实践的层面上,这样,教师业务水平提高较慢。而教育科研是对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理性的分析,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与途径;同时,教研是教师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实践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转变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每学期学校是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
(2)案例式教研。案例教学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
(3)沙龙式教研。教学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三、勤思——提升业务水平
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注重反思与总结,是中外教育大师走的一条可行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成为著名教育家的。美国学者波斯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我们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反思意识,深入到教育思想、教育价值和教师态度等层面上,把反思看成是对我们教师全部生活方式的审视。通过反思,把自身的经历、经验、实践转变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新起点,形成更为丰富的教育智慧。应用笔记录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失败,让记录成为反思的延伸,提升自己,启迪他人。在反思与记录中积淀教学智慧,提高教育能力,升华教育情感。回首我们的实践历程,有过多少反思?留下了几多文字?我们大多把反思看成是自我封闭的思考,把记录当成是额外的负担,把身边的教育故事当成课后的谈资,却无心记下那灵光一现的精彩瞬间。没有反思哪来课堂的灵性、大气与开放?学名师就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们的反思理念,以学生的视角、同伴的视角、超越自我的视角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教学反思能够促进我们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平时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通过反思我们教师才能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四、勤写---总结教学经验
脑子里有了一些想法就要写下来,有时可能是只言片语,有时可能是长篇大论,无论字数多少,都要认真地写下来。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写在教学日记中,还可以写在书页上。不要怕浪费笔墨,不要怕浪费纸张,不要怕语言罗嗦,不要怕别人笑话写得不精美,一定要勇敢地写下来。把自己的想法、见解写下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再不断地修正、完善和充实,为积累经验作准备。
我们教师要勤于练笔,多写些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教学感悟以及教学论文,这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勤写,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原有的一些零碎的、散乱的、初步的心得、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充实,使其更趋条理性和逻辑性。勤写又能促进学习和思考。因为要写,脑子里就应有可写的东西,须要了解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须要准备资料、素材,所以就要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他人的优秀经验,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要把以前想到的比较零碎、不太成熟的东西进行整理。其实,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思考的过程,更是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