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笼”字平仄声判断的一些个人思考
——兼与陶大明先生商榷
文/杨远建 (湖南
洪江)
稀里哗啦一阵初冬的晨雨把我从梦中惊醒,抬头看看窗外,虽然天还未亮,也已是五点多,是时候起床看书、学习了。
当读完《唐宋词鉴赏辞典(下)》周汝昌先生写的一篇赏析文章,已过六点。应该立刻进行“岁寒三友——竹”的楹联创作,但我还是忍不住先浏览了一下手机上下载的公众号。《中华楹联》公众号零点发布了《中华楹联微友群》同题“雪松”的评比结果。从陶大明先生总评语:“此次征联前言中给出了三个评选标准:一是合律,二是切题,三是意境好,否则不选”来看,知道这次的评选尤极严格。细细读完优秀作品后,就迫不期待地往下翻找,想知道自己的作品被选上没有?
可惜的是快要全部浏览完了,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作品,心里不免嘀咕:难道它不合符要求被淘汰了?不过,最后它却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出现:
雪笼深涧,破虎啸一声,振落岭云三万朵;
松倚断崖,就龙鳞几片,耀腾天日九千重。
陶先生还在作品后留下这样的简评:鹤顶格嵌名,上联写雪、云,引入“虎啸”,生气陡出;下联抓其“龙鳞”特征,用夸张修辞,表现其威势。编者亦注曰:“笼,作名词时为平声,作动词时为仄声。与优秀失之交臂”。既惊喜又伤心呀,惊喜的是我的劳动得到专家的一些肯定;伤心的是搞错了“笼”字的平仄,“与优秀失之交臂”。怀着感恩的心理,立即在微信里留言道:“多谢老师评点拙作,受教了!辛苦了!谢谢!”
刚发出留言,我突然想起那天创作时,把上联的第一个分句中做动词用的“笼”字当平声字来看是有所本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唐人著名诗句中的两个“笼”字按诗律来讲,不就是平声字吗?于是我把整首诗都搜索出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七言绝句——《泊秦淮》。
其实到盛唐时期,中华格律诗诗律已经完全定型,特别是中、晚唐诗坛著名的七绝几乎首首合律。虽然“笼”字有两个读音,一是读二声lóng
,一是读三声lǒng。如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因为是动词而断定它是仄声字,读三声lǒng,从而把这首诗当作古风来赏析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若从朗读的角度考虑,还是读二声lóng好一些,其不但更加朗朗上口,声与情也会更加融合,达到古人刻意追求声情并茂的最高审美境界!
请看,在联题“雪松”的创作中,我是这样思考的:
开始时,“雪笼深涧”作“雪飞险径”,虽然“险径”是老虎出没的地方,环境的设置是对的。但联系后面第三分句中“振落”来看,“险径”与“岭头”的落差不够大,便把“险径”改成“深涧”。“破”原为“听”,其不但气势不足,而且字面过于平常,在炼字上体没有现出功夫,更重要的是与“雪飞深涧”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故而改成“破”,读之境界顿出。然而“破”与“雪飞深涧”依旧缺乏严密、自然的因果关系,无奈只有改“飞”字了,我想。如此便联想到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因为这里的“笼”字是平声字,内涵也较深,就毫不犹豫地把“飞”字改成“笼”字,不但符合联律,也与“破虎啸一声”前后呼应,针脚细密,十分耐人寻味。被雪花笼罩的深涧里,一声虎啸破空而出,振落岭头的云,意境甚美。
然而这副对联只是因为一字不合律而被排除在优秀队列之外,思之不免痛惜,让我想起有一年投稿黔阳古城景区大门对联征集的作品来:
梦倚大唐,两水星浮一楼月;
春盈古意,五溪风酿半城诗。
这副既切题而又颇具意境的好对联也只因“梦倚大唐”中的"大"字是仄声字而在大赛初评中被淘汰。但是,反过来一想,评委们如此严格,也都是为了当代楹联的发展着想。
我这里把有关于“笼”字平仄声如何判断的一些个人思考说出来,纯为学术探讨,敬请《中华楹联微友群》的编审们斧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