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笼”字平仄声判断的一些个人思考

(2018-11-14 08:13:13)
关于“笼”字平仄声判断的一些个人思考

            ——兼与陶大明老师商榷

文/杨远建  (湖南 洪江)

    稀里哗啦一阵初冬的晨雨把我从梦中惊醒,抬头看看从客厅窗户外照射过来的单位长夜不熄的大灯已经熄灭,知道已是早晨五点多了,虽然天还未亮,是时候起床看书、学习了。
    今天早上读的书依旧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下)》。读完周汝昌先生写的关于南宋初年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一词的赏析文章,已是六点多。本来按照昨夜的计划,现在应该立刻进行“岁寒三友——竹”的楹联创作,以便完成《中华楹联微友群》下午两点截稿的群内同题的任务。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先浏览一下手机上下载的公众号。当看到《中华楹联》公众号是,发现同题“雪松”的评比结果出来了,便打开微信看了起来。这次的同题楹联作品是由陶大明先生主评的,所选优秀作品都很不错,耐读,其评语也简洁明了,颇有说服力。
    从陶大明先生总评语:“此次征联前言中给出了三个评选标准:一是合律,二是切题,三是意境好,否则不选”知道这次的评选尤极严格。细细读完优秀作品后,就迫不期待地往下翻找,看一看自己的作品被选上没有?我的作品是:
    雪笼深涧,破虎啸一声,振落岭云三万朵;
    松倚断崖,就龙鳞几片,耀腾天日九千重。
    遗憾的是快要全部浏览完了,还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的作品,心里不断嘀咕:难道它不合符要求被淘汰了?不过它却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出现,更令人惊奇的是,陶先生还在作品后留下这样的简评:鹤顶格嵌名,上联写雪、云,引入“虎啸”,生气陡出;下联抓其“龙鳞”特征,用夸张修辞,表现其威势。并有编者注:“笼,作名词时为平声,作动词时为仄声。与优秀失之交臂”。读之既惊喜又伤心,惊喜的是我的劳动得到专家的肯定,伤心的是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搞错了“笼”字的平仄,“与优秀失之交臂”。怀着感恩的心理,便立即在此微信里诚心诚意地留言道:“多谢老师评点拙作,受教了!辛苦了!谢谢!”
    刚发出这个留言,我突然想起那天创作此联时的情景,把上联第一个分句中做动词用的“笼”字当平声字是有所本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唐人著名诗句中的两个“笼”字按诗律来讲,不就是平声字吗?于是我便把这首唐诗都搜索出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著名的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七言绝句,它的题目叫《泊秦淮》。其实盛唐时期,中华格律诗诗律已经完全定型,并得到了当时官方与民间的普遍认可。特别是中、晚唐诗坛出现的著名的七言绝句几乎首首合符诗律,不合律的极为稀少。从这首《泊秦淮》来看,二十多年了,我一直认为它是十分合律的,自然首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肯定是平声字。按照现代汉语来讲,“笼”字
有两个读音,一是读二声lóng ,一是读三声lǒng 。如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两个“笼”字因为是动词而断定它是仄声字,读三声lǒng,从而把这首七绝当作古风来赏析,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若从朗读的角度来看,还是读二声lóng好一些,因为这样读来更加朗朗上口,声与情才会更加融合,相互生发,达到古人刻意追求声情并茂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当然,从我当时联题“雪松”创作过程来看,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的:
    开始时,“雪笼深涧”作“雪飞险径”,虽然“险径”是老虎出没的地方,环境的设置是对的,但联系后面第三分句中“振落”来看,“险径”与“岭头”的落差不够大,气势显然不足,便把“险径”改成“深涧”。“破虎啸一声”原为“听虎啸一声”,其“听”字不但气势不足,而且过于平常,没有在炼字上下狠功夫,更重要的是与“雪飞深涧”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故而改成了“破”,读之境界顿出。然而“破”与“雪飞深涧”依旧缺乏严密的因果关系,现在看来只有改“飞”字了,我想。如此便挖空心思,联想到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笼”字,因为这里的“笼”字是平声字,就毫不犹豫地把“飞”字改成“笼”字,不但符合联律,也与“破虎啸一声”前后呼应,针脚细密,十分耐人寻味。被雪花笼罩的深涧里,一声虎啸冲破笼罩,振落岭头的云,意境甚美,气势雄浑,是符合陶先生的评选标准的。
    然而这副对联只是因为一字不合律而被排除在优秀队列之外。思之不免痛惜,使我想起有一年投稿参加湖南省洪江市举办的征集黔阳古城景区大门对联的作品来,其联曰:
   梦倚大唐,两水星浮一楼月;
   春盈古意,五溪风酿半城诗。
   此联只因上联前一个分句“梦倚大唐”中的"大"字是仄声字而在大赛初评中被淘汰,使这副既切题而又颇具意境的好对联名落孙山,埋于沙中,永无出头之日。
    但是,反过来一想,评委们如此严格,也是一片好意,都是为了当代楹联的发展着想。
    我这里把有于“笼”字平仄声判断的一些个人思考说出来,也别无他意,更无半点怨意,纯为学术探讨,连“争论”都算不上。敬请《中华楹联微友群》的编审们谅解并斧正。我十分看好《中华楹联微友群》,在这里,深情地道一声群主与编审们,您们辛苦了!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