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不是你的“问题”

(2010-11-12 22:27:15)
标签:

问题

早期经验

创伤

健康

姐姐来北京,我们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去大觉寺喝茶。席间不知怎么谈到了小时候挨打的事。姐姐说她看到妈妈打哥哥或我的时候,怕也怕死了,所以她特别地乖,几乎没挨过打。我很诧异,因为印象中明明是她挨打得多,有时我们姐妹俩发生矛盾,因为她比我大,也常是她倒霉地承担责任。她被母亲喝令撅起屁股受打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怎么她不记得了呢?哦,我想,大概是因为人都会本能地将那些伤痛可怕的记忆屏闭掉的缘故吧。

想到了这一点,我忽然对她所说的旁观我挨打而害怕的事产生了疑问:我对此也没有记忆,是不是我也屏闭掉了?于是详细追问她。她就说“那时候你查出眼睛近视,妈一脚把你踹到地上……你真的不记得了?!怎么会呢?”

听她这么说,我心里有了淡淡的哀伤。那可怕的一幕,我真的不记得了。然而我知道它不过是被我压到了潜意识里,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情绪仍然以化学物质和神经肌肉锁节的形式存留于我的身体中,并表现为某些时候不由自主的恐惧、焦虑、愤怒和讨好的行为。我想起几年前一位老师当面对别人评价我说:“这个人本来很漂亮,就是佝偻着背,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需要保护自己。”当时我一听这话,莫名地鼻子就酸了,想要流泪。而今天,当我听到并想到曾经经历而在意识中不再有记忆的那些恐惧不安的时刻时,我对自己和他人又多了一点悲悯——有时候那些让人不喜欢的行为表现,是缘于这样一些连自己都忘记的早年经验,如果能看到那个幼小的自己、受伤的自己、其实很努力和不容易的自己,那么,可以少些对自己与他人的责怪与要求吧。好像是张爱玲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能认识曾经的我,就能更接受和喜欢现在的我。每个人都不容易。

我曾经为著名的创伤研究专家、哈佛大学的Bessel van der Kolk教授作翻译。他的研究表明:遭受创伤会令人的大脑发生改变,而我们中国人习以为常的打孩子的做法,不论它在文化里是多么地“正常”,都实实在在地造成了孩子大脑神经生物性的改变并引发一系列的生理与心理症状。这真的是值得所有望子成龙和想要为孩子好的家长们深思的事。

心理学有时候给了我们另一套标准,让我们自责说“我的XX不好”、“我的人际关系有问题”,于是我们为我们的自卑而自卑,为我们的焦虑而焦虑,为我们的恐惧或愤怒而更加嫌弃自己。从去年我学会了说一句话,对他人和自己:“那不是你的错,问题或者毛病,那是一个伤口,需要以最深的爱和理解被温柔地拥抱。”

 

注:此类的创伤最好以身心结合的体验式疗法来疗愈,如螺旋心理剧等。一般的认知或谈话治疗很难碰触到这个部分,因为创伤的经验是与大脑中主管言语的区域切断的。

    要碰触创伤需要一个非常安全与支持的环境,如果咨询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受创伤者保持稳定,轻易地去撕开这些伤口是非常危险而不负责任的做法,甚至有可能造成二次创伤(如我们在四川地震中看到某些出于秀自己而搞得地震受害者撕心裂肺却又不懂包扎的做法,这些“秀”的需要也出自某种久远的创伤)。要挑选真正能让自己感受到爱与尊重的治疗师。

    关于体验式工作坊的介绍,我会在后面另写帖子来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