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辞职的一点思考

(2010-05-19 18:46:07)
标签:

辞职

自由职业

梦想

杂谈

06年1月辞去高校的教职做自由职业时写的一篇旧文。或对大家有所参考。

 

我辞职了。准备做自由职业,加入了所谓的“巴勒斯坦自由战士”的行列。

辞职的想法当然是早已有之,但仅限于想法,一直还处在观望阶段。直到有一天我算了一下06年度的预期兼职收入,发现我全职与兼职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获得的收入简直不成比例。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就开始思考我是否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做这样一份全职工作,它是否值得我这样的付出。于是有一天晚上好好盘点了一下,就是大家都会做的利弊分析。也好好分析了一下自己目前的工作内容,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喜欢的东西是否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获得,我一生的目标和使命,我的价值观,我有哪些资源,我担忧的是什么,等等。

我想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出来是不是有那么好,值得我辞了职来追求?2.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有那么烂,真的不能再呆下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害怕的是什么?然后发现我最大的担心是心理上的:我现在想法是不是太过理想主义了,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好?

然后我想起了一位著名的职业规划专家、《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作者Richard Bolles在书中所说的话:“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听到有人说:算了吧,还是现实一点吧。但这个世界最美好的部分都不是由这样的人打造出来的,而是由那些敢于认真对待自己的梦想并且勇于追寻的人所创造的。”

我又想起了我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学生的作业。有的学生在做完了自我探索之后说:我对自己的兴趣和性格以及它们在职业发展中的影响有了很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事情真能有那么理想吗?我还是随大流吧。当时我也觉得很悲哀,回复他道:“对于不相信(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的人说,工作一定会很难找;而对于相信的人来说,这就是找工作的方法。”但是轮到我自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还是有相同的顾虑。于是我问自己:你真能实践你所教导的吗?

本来还想利用寒假的时间好好探讨一下这件事。但形势的发展却陡转:领导忽然要求我必须参加年终机关团拜的跳舞活动,而不能去做心理学培训的翻译。我感觉很不舒服,为这件事情所代表的东西。我不能不问自己:我是否还要接受,我还要接受多久?

其实经过前面的分析,我已经感到现有的工作很束缚我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与我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非常倾向于辞职了。但我也格外意识到:这时候我非常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也许被泼点冷水可以不至于头脑过热。因为眼前的形势,这个过程不得不提前和加速了,于是我赶紧给一些朋友家人打了电话。

整个过程最令人惊讶的就在这里: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所有的人都支持我(连我的父母和已经预约了我下学期咨询因而我告知了她这一情况的学生)!说实在,我是准备好虚心听一点反对的意见的,而且在我的推测中,除了某位已经辞职做自由职业的“前辈”以外,其他众人或多或少都是会反对或有所顾虑的。没想到所有的人都说:是可行的,我支持你。(所以好多时候我们真是在臆测别人的态度,这也是我学到的一课。)

回顾这个过程的时候,我的同事说:所有人对我的支持也许是一种投射性认同,因为我自己对于辞职的理由、将来的打算等等已经有了这么成熟的想法,这么有信心而又慎重,所以别的人也觉得是可行的。就连我真的跟领导辞的时候,他们也很容易地就同意了。而且最有趣的是:我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他们的内心也因此受到了扰动。比如我们的副处长,他后来在和我的同事谈论此事时忍不住地吐了一下他自己学艺术出身而在机关搞行政的苦水。我的两个同事对我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他们钦慕的目光中,我自己也觉得很英勇地迈出了辞职的步伐(真要感谢他们的赏识教育:)。

当时领导招我去小房间谈事情,我坐在那儿听她布置工作。有那么一会儿工夫,我觉得自己仿佛顺着一个习惯的槽在往下滑动,我几乎就要习惯性地回答“好”了。然后我努力清醒了一下,说:“我有件事想跟您谈谈。”就此通过一个小小的岔口,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我不由得再次惊讶于习惯的力量之大。同时也想起了Robert Frost那首著名的诗“The Road Not Taken”(《未选择的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不过,我并不像诗人那样是带着一声叹息来诉说这一切的。能够作出这样的选择,对于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个“学者”的我而言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这勇气来源于真正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真的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当然,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还有,我想,我虽然时常表现得谨小慎微,但骨子里是一个冒险的人,否则我当年不会跑到海南去嫁给我老公(那时根本看不到他能来北京的希望),也不会在结婚之后又一个人跑到美国去读书。回国后,也曾想回原来的单位(也是高校),但当他们要跟我签十年的合同时,我被吓住了。当时人事处的人说:这多好呀,多有保障呀,有的人还怕被解聘呢。我心想:这可不是我要的东西。在那时候这不是我的选择,在今天也不会是。所以我姐说得好:关键还是你想要过哪一种生活。其实哪种生活都有它的代价,不管外人看起来多么风光无限,但重要的是你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问题是一定会有的,但如果你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就不怕。

就这样,充满希望地,我走上了那一条人迹稀少的道路,在30岁来临之前,开始真正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信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