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华尔街顶级证券分析师的忏悔》终于看完了。
比预定的计划完了一天,
因为中途收到一本书——《明朝的那些事儿》第四季,熬夜先看这本。
书300多页,但实际的容量很大,因为字体很小。
翻了几页后就喜欢上它,因为作者的文笔以及翻译的水平都很高。给我的第一印象跟《华尔街的肉》一样,《华尔街的肉》也是叙述九十年代末那波华尔街牛市时华尔街分析师的肮脏,其中的一个主人公——电信行业分析师杰克,这个当时最为呼风唤雨的分析师恶霸,两本书都有重点叙述,而对这个人的评价都是一样,甚至部分情节都有相同的记述。
1,
2,华尔街分析师的过去就是我们分析师的未来的真实写照。目前中国分析师虽然开始显示一定的能量,但离华尔街分析师所拥有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我相信也很难达到那种水平,因为中国人其实很聪明,比老美要聪明。华尔街分析师的地位提升一是来自于与投资银行的业务挂钩,二是二级市场的走势。后一点在中国已经体现了。
读这本书过程中,真想立即改成去做一个行业分析师,只有行业分析师才能呼风唤雨,而宏观分析师是不可能的。目前的行业分析师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分析师,包括哪些首席,顶多只是对一个行业了解较为深入而已,,还谈不上对一个行业深邃的洞察力,而这些人永远不会。就好象我是不可能对医药、电子行业能有深远的洞察力一样,即使研究十年。
作者虽是顶级分析师,但是作者在书中承认并没有发现世通公司的造假,也没有看出电信业当时的狂热盛宴一定会结束。这是一个分析师的悲哀。虽然作者功力很深,但是并没有看出这一切都是过山车。
所以我一直认为顶级分析师水平只是在于报告的撰写上,有时看了顶级投行的研究报告,很佩服他们的水平,但是我认为对一家公司的定价完全是两码事。随便找一份报告来,很少有能把行业分析透彻的,大多都是按照当时的市况给个估值,这也算是估值么?
遗憾的是作者的估值其实跟巴菲特的估值方法完全两样,而作者直至现在还不明白。
3,最激动的是:也许十年也许十五年,中国的金融街一定会成为第二个华尔街,在这个市场上混的好的人绝对是上亿的收入!那时候我们的证券公司会不会合并成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