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价值投资者的死穴?
价值投资者有没有死穴?放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来看,价值投资者的以往业绩还没让人看到死穴。但是身处其中,亲身经历历史,没有办法不对一直以来的信念产生一点动摇。
先是比尔米勒在美国股市的那个惨呀——连续15年跑赢道指,去年竟然位列五年业绩的末尾。其他的几个也是一个惨字了得。
本期的《投资者文摘?选登了两篇去年年底两个价值投资人所管理的基金的年底电话会议。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奥克马克基金的比尔尼格兰,一个维茨价值合伙人基金。看了去年年底他们跟投资者的电话会议,我都难以想象他们上半年是如何度过的?后来是如何处理他们的股票的——去年年底前都持有大量的金融股和类金融股,而这两位仁兄,去年年底在金融股大跌的情况下仍坚持看好——不看好又能怎么处理呢?都跌成那个样子了,那个时候股价似乎已经过度反映基本面的恶化了。可是上半年金融股据我所知还跌幅严重。
不管未来如何,如此剧烈的下跌,他们的压力够人受的。
但是且慢,据此就认为价值投资者有死穴是不是太早了?历史还会重复么?当年约翰聂夫在花旗上的投资也是从40元跌到8元,而最后是涅夫笑到了最后——咸鱼翻身抑或价值投资者并没死穴?
对美国金融股未来的判断,虽然没有研究,但是我非常同意他们的看法:一个国家的银行业市值一定是跟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的。当然,未来银行业市值的大幅度回收也可能是通过外部资金的注入而提升。
《重要的是模式,而不是人》告诉了我们很多耳目一新的道理:社会行为之所以复杂,并非个别成员的复杂特性,而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制造出令人惊讶的各种模式。看了这个才明白为何北京地铁从二号线转一号线的时候,入口处设置了很多障碍物;剧院起火的时候,要是里面多一点障碍物,反而会有利于疏通。等等。
《石油石油》这篇摘文讲了一点如何测算石油储量的一个模型——哈伯顿曲线。
我这个人很是绝对,很多事情不愿意多去思考而断人下结论。
对于国内石油研究报告的结论是——除了一些谈谈国内石油基本面的情况的文章,其他诸如研究油价等等文章都是垃圾,写这类文章要么就是工作需要,要么就是恬不知耻!
另外一个结论是:仔细研读国内石油报告以求发现一点油价走势线索的读者,也基本上都是半个垃圾。
为何得出如此结论?
油价岂是我们国人所能研究的。因为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都研究不出来。
比如:
1,
2,
3,
4,
要预测油价实在太难了。去年高盛石油研究小组因成功预测油价而奖金上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