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Ⅰ)
(2009-12-26 17:18:28)
标签:
杂谈 |
第6.3节的标题是Trajector and Landmark。第6.3.1小节的标题是The
Trajector as
Figure。在这一小节中兰盖克讲了trajector与Figure的关系,他认为trajector一般是figure。
兰盖克认为,一般来说主语与动词之间主语是trajector、动词是landmark;动词是trajector,宾语是landmark;定语是trajector,中心语是landmark。
兰盖克认为:
也就是说,兰盖克认为trajector与figure之间是无标记关联。
兰盖克认为,一般来说主语与动词之间主语是trajector、动词是landmark;动词是trajector,宾语是landmark;定语是trajector,中心语是landmark。
兰盖克认为:
引用:
More persuasive, no doubt, is a cross-linguistic tendency for the unmarked choice of trajector to correspond to the entity that would normally be construed as the figure on general perceptual grounds.
第6.3.2节的标题是Trajector/Landmark
Coincidence。在这一小节里兰盖克谈的是Tr与Lm之间的关系。
兰盖克谈到,如果Lm是唯一的(unique),那么Lm可以不出现;Lm不是唯一的但语境可以帮助确定Lm,Lm也可以不出现,比如Is your brother around?around所联系的Lm就没有出现,这个Lm就是说话人周围这样一片地方。也就是说,语义与语境的因素都可以使Lm不必出现。
如果Tr与Lm等同Lm也可以不出现,但兰盖克并没有举出例子。
兰盖克在这一小节中还谈到把Tr分解成几个子Tr,把Lm分解成几个子Lm,子Tr与子Lm之间一一比较,但也没举出例子说明这种分析可以应用在什么方面。
兰盖克谈到,如果Lm是唯一的(unique),那么Lm可以不出现;Lm不是唯一的但语境可以帮助确定Lm,Lm也可以不出现,比如Is your brother around?around所联系的Lm就没有出现,这个Lm就是说话人周围这样一片地方。也就是说,语义与语境的因素都可以使Lm不必出现。
如果Tr与Lm等同Lm也可以不出现,但兰盖克并没有举出例子。
兰盖克在这一小节中还谈到把Tr分解成几个子Tr,把Lm分解成几个子Lm,子Tr与子Lm之间一一比较,但也没举出例子说明这种分析可以应用在什么方面。
第6.3.3小节的标题是Class of Atemporal
Relations。讲的是Ta、Lm与句法类之间的关系。
兰盖克认为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看代词符合名词类的特征,应属于名词的一种特殊情况。
兰盖克认为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语法类是混杂的(mixed)和混乱的(confused),他认为传统语法在非时间关系方面问题尤其多。兰盖克认为介词与形容词、副词不是互相排斥的。当其Lm一般解释为特定的情况下,非时间关系是介词性的;而介词的Tr为thing时其为形容词性的。兰盖克认为把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看成彼此地位同等的、分离的类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七章的标题是Processes,译为汉语就是“过程”。Process是动词的语义极,兰盖克认为process代表一个演变过程evolution,其扫描方式是sequential scanning。从后面的图示来看,process是一连串的状态(state)。
从兰盖克关于process的定义出发,我们对动词的理解是一组状态的集合,同时我们只是具体面对其中一个状态,这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状态时总是存在一个预设,这个预设表达的是其前后的状态。
兰盖克认为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看代词符合名词类的特征,应属于名词的一种特殊情况。
兰盖克认为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语法类是混杂的(mixed)和混乱的(confused),他认为传统语法在非时间关系方面问题尤其多。兰盖克认为介词与形容词、副词不是互相排斥的。当其Lm一般解释为特定的情况下,非时间关系是介词性的;而介词的Tr为thing时其为形容词性的。兰盖克认为把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看成彼此地位同等的、分离的类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七章的标题是Processes,译为汉语就是“过程”。Process是动词的语义极,兰盖克认为process代表一个演变过程evolution,其扫描方式是sequential scanning。从后面的图示来看,process是一连串的状态(state)。
从兰盖克关于process的定义出发,我们对动词的理解是一组状态的集合,同时我们只是具体面对其中一个状态,这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状态时总是存在一个预设,这个预设表达的是其前后的状态。
第7.1节的标题是The Temporal
Profile,意思是时间性侧面。第244页上有一个定义:“演变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就是过程的时间性侧面。”通过时间演变这对过程(process)来说是最关键的,所以时间侧面不能为零(nonzero)。
第7.1.1小节的标题是Notation,此处的意思是“表示法”。在这一小节里,兰盖克把process分解为若干个state和time,每个state又分解为trajector和landmark。如上一章所讲的,trajector和landmark表达的是非时间关系,这也就是说,兰盖克认为每个state是非时间性的。
第7.1.2小节的标题是Profiling,探讨的是动词的词义里包括了哪些内容。
反映动词意象的process包括了多个状态(state),但是只有一部分状态进入profile,也就是说进入了动词的词义。如arrive,只是刚到、进入的那一部分状态为profile,没有进入profile的部分是base。
反映动词意象的process包括了多个状态(state),但是只有一部分状态进入profile,也就是说进入了动词的词义。如arrive,只是刚到、进入的那一部分状态为profile,没有进入profile的部分是base。
|
第7.1.3小节的标题是Summary vs.
Sequential Scanning。
在这一节里回答了上一小节结尾所提出的问题。entrance以enter的意象为base,那么我们如何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理解entrance与enter的区别。这一节里兰盖克讲的实际上是名物化问题, 简单地说,兰盖克认为entrance与enter的扫描方式不同,entrance的扫描方式是summary scanning,enter的扫描方式是sequential scanning。Sequential scanning是一个一个event交替出现,event2出现后event1就消失了,这适合于动词。Summary scanning是若干个entity同时出现,这适合于描写静态关系。兰盖克认为trajector/landmark适合于Summary scanning这种模式。
第7.1.4小节的标题是formulation。
这一小节讲的是图式表达法,兰盖克通过图式表达法比较了时间性关系(enter)、非时间性关系(to enter)、动词名物化所产生的名词(entrance)。
第7.1.5小节Motivation。
兰盖克在这一小节中提到有些语言学家坚持要求对process为sequential scanning模式提出直接证据。兰盖克承认拿不出直接证据,他用系统对立来解释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第7.2节的标题是Perfective vs. Imperfective Process。
兰盖克根据是否涉及在时间区间上的变化把过程(process)分为perfective和imperfective两类,兰盖克认为这对理解英语中的体很有用。 第7.2.1小节的标题是The
Nature of the
Contrast。兰盖克认为,根据前面讲到的图解法imperfective的本质是其中的各个状态是恒定的。比如be,resemble,have,believe,surround,wind这样的动词一般都表达imperfective
process。但是,resemble,have,believe,surround,wind也可以有现在进行时,兰盖克认为情况各不一样,有的是因为有一个预设,有的是因为说话者的角度和视点不同,比如:
The road winds through the mountains. The road is winding through the mountains. 上句表示总览,下句很可能表示说话人正在这条路上旅行,他在谈自己所正在经历的情景。 兰盖克认为,一个动词表示perfective process还是imperfective process不仅仅决定于动词意义本身。
所谓Temporal Bounding就是时间界限,兰盖克认为imperfective process反映不出时间的边界。 在第7.2.2小节中,兰盖克认为动词的perfective/imperfective性质与体有选择性关系,英语的例句比较费解。 从汉语的例子来看,perfective/imperfective性质与一些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有选择性关系,比如“他一直有一本张斌先生的《汉语语法学》”,“有”是imperfective,其内部状态是恒定的、保持不变的,用“一直”来修饰就产生了冗余现象.
第7.2.3小节的标题是Directional Imperfective
Process,讲的是方向性的过程,举了rise作为例子。在rise的分析中用了第6.2.1小节Relational
Decomposition中的分析方法。
兰盖克再三讲Imperfective Process具有process的全部内容,但Perfective Process没有。我一直未能理解这对语法分析有什么用处,读到在这里,我想到作定语的情况,比如说有“研究的第一个(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最后一个)阶段的研究”,但是没有“第一个(最后一个)阶段地研究”。
第7.3.1小节的标题是Trajector/Landmark
Differentiation。一般情况下Trajector/Landmark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一些过程Trajector/Landmark区别不明显甚至是重合的,书中讲了一个disperse作为例子。
Trajector/Landmark是重合的,这一点很新鲜。
第7.3.2小节的标题是Subtrajectories。兰盖克把动词的process中的trajector所经历的路线称为“轨迹”(trajectory),把轨迹(trajectory)又分解为两个子轨迹,一个是反身性的(reflexive),在轨迹(trajectory)的若干个状态中反复出现;另一个则包括射体相对于周围环境的位移。比如X
throw Y分解为[X r1 Y]和[Y r2 Z]。[X r1 Y]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元结构,[Y r2
Z]则表示物体Y离开Z这个位置。
第7.3.3小节的标题是Multiple
Variants。这一节讲的是动词意义的变化。在有的情况下动词的某个subtrajectory出现或不出现会影响动词的意义,而subtrajectory出现或不出现常常以动词关联的名词是否出现为标志,比如:
The elephant rolled the log down the hill. The log rolled down the hill. |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