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Ⅰ)
(2009-12-26 17:15:29)
标签:
杂谈 |
第5.2节的标题是Bounded
Regions。在这一节的序言里,兰盖克认为thing是domain的一个区域(region),而可数名词表述的是一个有界的区域。
第5.2.1节的标题是Domains of
Bounding。兰盖克在这一小节里提到传统语法学中把名词定义为代表人、物体、事情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很多名词不代表具体的事物。他认为这些不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是原型的扩展部分,但他没说如何个扩展法。
处理region要用到原型概念。从其内容看,region就是domain中的一部分,是因为bound而切出来的一部分,这就有是否存在明确边界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边界就要用原型来处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什么范围里切分region,比如手、足的tip可以是手指、足指的一部分,可以是手、足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兰盖克把范围分为fundamental和derivative两类,认为应当在fundamental这个范围内,具体来说,是在手指、足指这个范围内。兰盖克的具体说法是,在一个细长物体这个范围内。我想是因为tip这个region不光是足指、手指的一个部位,还用在其它物体上。兰盖克认为诸如此类的层次问题也存在于抽象概念上,他在谈这些问题时用到indirect这个词,认为有些因素是indirect的,那么也就有direct。我的理解,兰盖克认为应当选择indirect的。
兰盖克还谈到域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有界性是在一定的域里实现的,或者在合适的域里才能得到合理的描写。比如说(我自己的例子),现在各种基本色被视为一个域里不同的region,也就是说,把一个域切分为几个段就形成各种基本色。但在物理学的光谱中才能看到这种关系,从振动频率才能理解这种region的意义。
关于合适的域,兰盖克在这一段里继续提tip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涉及基本域、抽象域选择的问题,tip在抽象域里比在基本域里更好。
在第5.2.1节最后一个部分里兰盖克谈了边界溢出问题,他举的是flash这个例子。兰盖克认为当人们关注flash时间一方面的属性而不是空间属性时flash有可能溢出空间的边界。汉语当中事物的边界是用数量短语来表达的,有时会出现加不上数量短语的情况,比如“我看见了火”,仅仅从这个句子出发不能断定“火”应当加个什么数量短语才合适。从兰盖克的表述看,事物本身的边界与表达中的边界不是一回事。
兰盖克还谈到域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事物的有界性是在一定的域里实现的,或者在合适的域里才能得到合理的描写。比如说(我自己的例子),现在各种基本色被视为一个域里不同的region,也就是说,把一个域切分为几个段就形成各种基本色。但在物理学的光谱中才能看到这种关系,从振动频率才能理解这种region的意义。
关于合适的域,兰盖克在这一段里继续提tip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涉及基本域、抽象域选择的问题,tip在抽象域里比在基本域里更好。
第5.2.2小节的标题是structuring。Structuring译为汉语大概是“结构形成”,但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是讨论为事物划出边界,这说明兰盖克认为有界是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条件。有界是形成事物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是个习焉不察的规律。我们经常说“成形了”,这个“成形了”可以是雕塑,也可以是文章,“成形了”的基本特征就是有界。如果跟其它事物分不开,那就不叫“成形了”。沈家煊先生《“有界”与“无界”》引用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兰盖克在这一小节中主要谈的是如何处理没有清晰明显的边界的问题。兰盖克对之处理办法是,第一,有些边界是主观构建的(constructed,imposed)、不是客观的;第二,外围成员作为边界,内部成员具有同质性。
兰盖克在这一小节中主要谈的是如何处理没有清晰明显的边界的问题。兰盖克对之处理办法是,第一,有些边界是主观构建的(constructed,imposed)、不是客观的;第二,外围成员作为边界,内部成员具有同质性。
第5.3节的标题是An abstract
characterization。第一个抽象特征(abstract
characterization)是相互联系(interconnectedness)。兰盖克认为区域(region)可以定义为一组相互联系的项组成的集合。这里兰盖克提到界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其内部成员关系紧密而与外部关系疏远,也就是说,内外之别是相对的,其实也是一个量的区别。
第5.3.2小节的标题是Mass Nouns,讲的是Mass
Nouns的认知特点及其边界体现在什么方面。
Mass Nouns没有复数形式,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表现出边界,一种是在与其它词语的组合中表现出来,如:1)a little wine。也就是说,被一些表示不确定量的词语修饰;2)Joyce ate ice cream yesterday,在这个句子中ice cream有量的特征,这个量的特征是Joyce ate确定的,也就是说ice cream不会超过一个人所能吃的那个数量。第二种边界特征是属性类,比如wine有很多小类,wines实际上指的是各种各样的酒。
兰盖克在这一小节谈了Mass Nouns的认知特点。他认为Mass Nouns被认为内部是同质的,虽然客观上未必同质。比如grass这个词的心理印象就是一片草而且每根草没有差别,但客观上没有哪两根草是完全相同的。
Mass Nouns没有复数形式,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表现出边界,一种是在与其它词语的组合中表现出来,如:1)a little wine。也就是说,被一些表示不确定量的词语修饰;2)Joyce ate ice cream yesterday,在这个句子中ice cream有量的特征,这个量的特征是Joyce ate确定的,也就是说ice cream不会超过一个人所能吃的那个数量。第二种边界特征是属性类,比如wine有很多小类,wines实际上指的是各种各样的酒。
兰盖克在这一小节谈了Mass Nouns的认知特点。他认为Mass Nouns被认为内部是同质的,虽然客观上未必同质。比如grass这个词的心理印象就是一片草而且每根草没有差别,但客观上没有哪两根草是完全相同的。
第5.3.3小节的标题是Abstract
Nouns。这一节讲的问题就是汉语中的名物化问题,这个问题在汉语研究中很重要,但兰盖克讲得很简略,我从中没有看出对汉语研究有用的内容。
第5.4节的标题是Spatial Bounding and
Shape。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边界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一节中兰盖克讲了field scanning,expanse
scanning,periphery scanning三种认知模式并且认为periphery
scanning是最有效的模式。
Spatial Bounding与范畴化问题有关。用兰盖克的观点看,范畴的边界是在比较中形成的。
在汉语研究中有些词似此似彼,比如“像”有的认为是动词,有的认为是副词,那么动词与副词就有共同的边界。反过来说,这种似此似彼的现象说明两类词之间有语法化变化的生成关系。
Spatial Bounding与范畴化问题有关。用兰盖克的观点看,范畴的边界是在比较中形成的。
在汉语研究中有些词似此似彼,比如“像”有的认为是动词,有的认为是副词,那么动词与副词就有共同的边界。反过来说,这种似此似彼的现象说明两类词之间有语法化变化的生成关系。
第6章的标题是Atemporal
Relations,译为汉语就是“非时间性关系”。根据兰盖克的叙述,非时间性关系对应形容词、副词、介词以及与之相似的类。
第6.1节的标题是Relational Profiles,第6.1.1节的标题是Things vs. Relations。在这一小节中兰盖克提到profile内部构成单位之间的relation。profile内部构成单位之间存在relation,这也就是说,profile中不只一个entity。但是,兰盖克并没有举出实际语言表达的例子来具体说明profile内部有若干个entity的情况。
第6.1.2小节的标题是trajector vs. landmark。兰盖克认为entity之间的关系是trajector而最突出的实体是landmark。回过头来看Relational Profiles这一节,在第216页,兰盖克认为red作形容词的时候是表达关系,那么也就是trajector。在第232页上兰盖克把red vase中的red视为trajector,也就是说“红苹果”、“青苹果”中的“红”和“青”都是trajector,“苹果”是landmark。按照兰盖克关于trajector的定义,trajector与landmark之间不是entity之间的关系。那么,“红苹果”、“青苹果”中的“苹果”所代表的profile中多个entity究竟是哪些?我的理解,“苹果”所代表的profile中多个entity 就是各种各样的苹果,如“红苹果”、“青苹果”,而“红、青”等就是relation。“红、青”等是用以区别的特征,彼此区别这也是关系的一种。
F.Ungerer,H.J.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第161页:
第6.1节的标题是Relational Profiles,第6.1.1节的标题是Things vs. Relations。在这一小节中兰盖克提到profile内部构成单位之间的relation。profile内部构成单位之间存在relation,这也就是说,profile中不只一个entity。但是,兰盖克并没有举出实际语言表达的例子来具体说明profile内部有若干个entity的情况。
第6.1.2小节的标题是trajector vs. landmark。兰盖克认为entity之间的关系是trajector而最突出的实体是landmark。回过头来看Relational Profiles这一节,在第216页,兰盖克认为red作形容词的时候是表达关系,那么也就是trajector。在第232页上兰盖克把red vase中的red视为trajector,也就是说“红苹果”、“青苹果”中的“红”和“青”都是trajector,“苹果”是landmark。按照兰盖克关于trajector的定义,trajector与landmark之间不是entity之间的关系。那么,“红苹果”、“青苹果”中的“苹果”所代表的profile中多个entity究竟是哪些?我的理解,“苹果”所代表的profile中多个entity 就是各种各样的苹果,如“红苹果”、“青苹果”,而“红、青”等就是relation。“红、青”等是用以区别的特征,彼此区别这也是关系的一种。
F.Ungerer,H.J.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第161页:
引用:
This use of trajectory and landmark has been generalized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 trajectory stands for the figure or most prominent element in any relational structure (and is therefore indicated by very hold lines),whereas landmark refers to the other entity in a relation.
第6.1.2小节的标题是Trajector vs. Landmark。在这一小节里兰盖克给trajector下了定义:;landmark:引用:
figure within a relational profile在第217页,兰盖克举了一个例子:There’s a mailbox across the street。兰盖克认为street是landmark,mailbox是trajector。这是以street为中心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第231页,兰盖克认为trajector/landmark是figure/ground的一个例。从常规角度看,较大的事物是ground,而较小的是figure。所以,在这里mailbox是trajector,而street是landmark。引用:
other salient entities in a relational predication are referred to as landmark.
在第6.1.2小节中兰盖克还谈了tr/lm的几种类型,这有助于读者判定不同情况下的tr/lm关系。
从tr/lm的角度去看汉语中介宾短语作状语的情况,比如“我在黑板上写字”中“在黑板”在句法上属于状语,修饰述语,与动词发生关系,但在tr/lm关系中“黑板”是landmark,“我”是trajector,介词宾语与主语发生关系。我还不知道这种认知分析对句法分析有什么好处。第6.1.3小节的标题是stativity。兰盖克认为某些词语或表述为静态的,第一是因为时间因素不在profile的范围内。兰盖克举了broken这个例子,因为broken只表达final state所以broken就是静态的,非时间性的;第二是因为这些词语没有表达出场景会持续多长时间,具体地说,是没有表现出时间有限的特点;第三,没有表现出过程性。第6.2节的标题是Basic Conceptual Relation。兰盖克在这一节的导言中说这一节的目的是为了更为严格、清晰地描写关系。
第6.2.1小节是Relational Decomposition。在这一节中兰盖克分析了[ABOVE]和[BLOW]。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兰盖克把比较的模式分为expansive和contractive两种。
2.兰盖克指出,[ABOVE]和[BLOW]这样的垂直关系中实际上还包括水平关系的条件,比如说,X在Y的上面同时意味着X与Y的水平距离也不太远。第6.2.2小节的标题是inclusion。
在第6.2.1小节的末尾,兰盖克认为有四种基本概念关系:identity,separation,association,inclusion。inclusion这一小节谈的是一些特殊的inclusion情况。在第6.1.2小节中谈到的某些词语的意义中包括时间因素但时间因素却不在profile中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词语的意义本身是三维的但在实际的句子中只体现二维的包含关系;第三种情况是有些射体上是landmark的一部分(the tip of my finger)而有些不是(the splinter in my finger)。
第6.2.3小节中概述了identity,separation,association这三种关系。
第6.3节的标题是Trajector and Landmark。第6.3.1小节的标题是The Trajector as Figure。在这一小节中兰盖克讲了trajector与Figure的关系,他认为trajector一般是figure。
兰盖克认为,一般来说主语与动词之间主语是trajector、动词是landmark;动词是trajector,宾语是landmark;定语是trajector,中心语是landmark。
兰盖克认为:也就是说,兰盖克认为trajector与figure之间是无标记关联。引用:
More persuasive, no doubt, is a cross-linguistic tendency for the unmarked choice of trajector to correspond to the entity that would normally be construed as the figure on general perceptual grou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