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13-02-08 08:45:39)
关于人物杂志的最后总结
狡辩,傲慢,野蛮,不专业,没素质,不负责。这是送给人物杂志的几个关键词。同时谈谈调查性报道的操作技巧和原则,以及记者与编辑的职责问题。
1、狡辩。即便出现了致命的技术性错误,仍没有认错和道歉的诚意,并把责任归咎于读者对网络传播的粗浅理解。“网络传播遭遇读者耐心瓶颈”。对于新闻单位来说,有认错的勇气和诚意,更显珍贵。认错不丢人,反而会被读者赞美。
2、傲慢。三次声明,凸显了这本杂志的傲慢。不难发现,这本杂志不少负责人来自南方报业集团。但他们的骨子里缺乏南方人的草根、大爱、宽容、求真、对民生和民声的关怀情结,南方系优秀的品质,没有继承下来,身体里流着的不是南方人真正的追求新闻理想的高傲血液。
3、野蛮。三次声明,以及杂志所有高管乃至编辑对这篇破绽百出的文章的态度,足见这本杂志的野蛮无礼。对当事人、对读者,态度都非常不逊,非常野蛮。坐在慈善门口的野蛮杂志?
4、不专业。这篇报道的专业素养,不是一般的差,对证据的求证和对证据链的拿捏与把握,失去了一个新闻单位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专业水准。
5、没素质。从发行人到出版人到直接的内容负责人,都表现出了没素质、没教养、没修养的品性。比如,人物杂志出版人以“很多爱心妈妈最后都是一身屎”的不屑语言来影射袁厉害,再次伤害当事人和公众感情,更足见其素养。
6、不负责。人物杂志和部分高管把责任都推卸到实习记者身上。大家都知道实习记者在实际采访和行文、出版等所处的位置。而且实习记者在不同的文章里,对袁厉害的慈善行为有着天壤不同的解读。可见其观点明显被正式记者和杂志所绑架。很多内容根本不是来自实习记者。实习生给袁厉害发短信说被利用,应该指的就是这个事情,而不是被当地政府或当地有关势力所利用。我做过实习生,也带过很多实习生,知道他们在一篇稿子的流程中的操作模式,也知道他们的感受。正式发表的文章,都是经过层层把关和加工的。人物杂志对年轻人这么不负责,令人遗憾。
从出版流程来看,编辑应该对这篇文章负最大的责任。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调查记者在一线采访,最大的任务是“调查”,他们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组织材料,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打磨文字。尤其是出版时间很紧张的时候。编辑这个守门员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编辑很辛苦,但也必须对任何监督性报道保持高度的警惕。编辑对记者的稿件一定要有“怀疑精神”,让自己编过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否则,就要忍痛割爱,痛下杀手。我以前在21世纪经济报道兼编版面的时候,经常会因为这个很纠结。即便很无奈很心痛,也必须把好这个关口。稍有不慎,监督性报道往往会给很多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灾难。
公众愿意给人物杂志道歉和成长的机会,可惜它一错再错,目空一切,自负傲慢,以伪证假,以假博眼球,以眼球换操守。
几个想法:
1、 我们不能把袁厉害树成一座神,更不能把她描绘成一个罪恶的巫婆。她只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底层的妇女,学问不多但想做点好事,收养政府不管的那些可怜的孩子,而可能又夹杂着一些想法,收养政府不管的那些可怜的孩子,而可能又夹杂着为了生存或其他的想法。袁厉害收养弃儿,没有善意,是不可能的;袁厉害没有以此想争点名誉,也是不可能的。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比让弃儿冻死、喂野狗更人性千万倍。无论如何,袁厉害比那些禽兽父母强千万倍。她这个综合体,是在给冷漠、价值观缺失的社会,输入正能量。
2、做调查性报道必须用扎实的证据(以书面证据、物证为主)来证明外界的各种口述.你得有耐心反复核实,且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意或有意成了另外一种力量的枪手.尤其是对于袁厉害这样的已经被巨大的社会舆论包围的公众人物,更要小心谨慎反复求证,更要心怀善意地换位思考她所生存的环境,以及她为了改变所付出的无奈的努力和行为。换位思考、把自己融入环境但正式写报道时又以第三者来面对这一切,不被环境所牵引,是所有的调查记者不可少的基本功,但又是年轻记者容易犯的错误。问题意识不可少,有色眼镜不可戴。
这样的一本杂志,已不值得我们继续讨论。它基本失去了一本杂志所应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