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随笔:儒风醇厚的武威(五)

(2020-03-08 22:48:06)
标签:

汉朝

凉州

儒风醇厚的武威

文化

文庙

文化随笔:儒风醇厚的武威(五)

(戊)书城不夜,名家风流 

 

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在于有无文化名流。武威人的状元梦虽然没实现,但清朝的武威,文化的影响力,已经名响国内。李铭汉、牛鉴、张澍三位的做人、做官、做事、做学问,成了清代武威文坛的三座标高。

命运最艰难多舛,著作等身的是李铭汉。

李铭汉虽为陇右名士,极负声望,但在科举道路上文运多舛,非常不得志。自道光十一年(1831)初应乡试,至道光廿九年(1849),屡考屡败,先后赴西安参加了八次乡试,才中了己酉科陕西乡试副榜第一,赐副贡生身份。是年已42岁。不要说状元梦,一个举人梦,就让他人到中年,吃尽了苦头。是李铭汉不聪明吗?不是,李铭汉十余岁始入塾馆就学,敏而好学,品学兼优,为时所称。是李铭汉无贵人相助吗?不是,在18年的乡试路上,李铭汉先后遇到了武威进士尹世阿、著名学者张澍、古浪知县陈世镕三位大贵人鼎力栽培,大力相助。是李铭汉无才华吗?更不是,他早精通了音韵、训诂二学,史学更是遍览无遗。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命不由人,大运不济也。

按例,李铭汉考中举人后,应去北京入国子监就学,待考中进士后入朝做官。但李铭汉在求学路上,早把富裕的家境弄清贫了。困于家境清寒,无力北上,于是,绝意科途,九噫归里,从此,专务学问。

为传承家学,李铭汉在咸丰年间典卖家产,搜集、保护、整理了积淀在武威的五凉、西夏、元明诸代图书数千卷,涉及经、史、子、集,尤其对流传本地的宋、元史书大加保护,整理历史资料一百多种近一千多万字,扼其精要,分一百一十件史事总揽全书,辑为一百一十卷《续通鉴纪事本末》,最终形成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宋、辽、金、元史长篇巨制。期间,李铭汉完成前八十九卷后,耗时二十年,年过八旬,一病不起。临死前,叮嘱儿子李于锴,要他坚守学术气节,一定要把全书续写完成。

一个举人的文化成就,早已超越了众多进士,甚至状元的成就。他的治学精神,给后人留下了登高望远的人生阶梯。文凭算不了什么。真才实学,经史致用,才是一个文化人流芳百世的真精神。在这位举人的面前,那些有进士文凭,而无进士才华的人,不论做官还是做人,都矮了半截。

李于锴不负使命,于光绪廿四年(1898)在山东蓬莱完成了后面的二十一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李于锴在山东将《续通鉴纪事本末》刊刻问世。为了一部先贤遗著,李铭汉父子两代花了六十多年,不离不弃,最终完成了这一武威文化盛事。此书发行以后,旋即在北京、山东、南京等地畅销一空,一时洛阳纸贵。

1936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森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续通鉴纪事本末书后》一文,呼吁重印此书,说:不得李氏之书,使家喻户晓,于据撰通史之资料,不无缺憾。

命运最奇遇得贵,官儿最大的是牛鉴。

牛鉴是嘉庆十九年全国考试的第四名、二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不仅做过都察院的右副都御使、河南巡府、江南主考官,还做过两江总督、太子太傅,给咸丰皇帝当过老师。是武威人中唯一给皇帝当过老师的人。仅这一点,就让武威人自豪了几百年,“外地有没有给皇帝当差的,武威就有给皇帝当老师的”。

牛鉴能中二甲第一,是有真才实学,而后能当上咸丰帝的老师,则是一种因缘和运气。牛鉴的家境并不富裕,在武威读书时,他栖身小关帝庙,得河南人王老酒资助,才从凉州步行至兰州,参加乡试,中举后费了好大劲,才到京城参加会试。此时身上的盘缠早尽,鹅毛般的大雪裹着牛鉴,使他饥寒交迫。不得已,牛鉴投宿于香山碧云寺。碧云寺方丈很同情牛鉴,见他写得一手蝇头小楷,功力甚佳。正好醇亲王的母亲许下一愿,出百金想请一部《金刚经》,方丈正愁这活儿没人干,便让牛鉴手抄一部正楷《金刚经》,换得百金以解他的窘迫之境。

真是机缘凑巧,时来运转,醇亲王母亲在拜会皇太后时,手持牛鉴手录的《金刚经》,引起了皇太后的注意,点明要碧云寺的方丈进献相同的经本。方丈无奈,只得实情相告,让牛鉴见驾。牛鉴呆在皇宫,手抄经本,心里急的却是科考在即,只好不分昼夜抄经,赶在科考前终于抄完了《金刚经》,并向皇太后道明了自己的身份,才得以在第二天五鼓开科时进了考场。此后,中了进士的牛鉴,能当上咸丰皇帝的老师,自然离不开皇太后的赏识。如果牛鉴不因饥饿,不去香山碧云寺投宿。牛鉴,方丈,《金刚经》,醇亲王母亲,皇太后,牛鉴,这一系列的机缘,贵人,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相遇,那他的命运可能就得改写。

命运最不适当官,学问最好的是张澍。

张澍,字时霖,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父亲张应举是一名秀才,靠做塾师维持生活。张澍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不过他自幼聪明,又受到父亲的教导,因此饱读诗书,24岁(嘉庆四年)就考中了进士,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四年(1799)十一月,张澍因“未馆选后”,请假回武威省亲,真是荣归故里、光宗耀祖。

初冬的凉州城,已是天寒地冻,朔风凛冽。张澍回家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城,连日里,张家的宾客络绎不绝,亲戚朋友,全都赶来贺喜,所有的贺词赞语都是子贵父荣。当全家都在沸沸扬扬的时候,父亲张应举却显得较为冷静。一天夜里,把张澍叫来,围坐在火炉旁,父子俩畅谈了一夜,给张澍讲了为官和作文之道。张应举知道儿子的性格,他用多年的人生实践和经验告诉儿子,要做文做人,而不要做官。

张应举告诫到:“近时才俊之士,多讲汉学而厌薄宋儒,小子慎毋。而宋儒于制度名物诚不如汉儒之得真。然探索义理细入豪芒,使人省惕以检束身心良,可师法未容轻訾议也。圣贤教人莫过于改过,自以为无过而过乃丛集矣。孔子自言无大过,尚不能必小过之无也。颜子不贰过,盖知之未尝复行也。子路喜闻过,故令名巫于无穷也。今之人闻人言其过,则悻悻然,怒于色,呶呶然,怒于言。夫饰非者必拒谏,交过者必招,尤以小过为无伤。是谓小人改过而不吝,乃成大圣,尔小之其慎之。世皆言李斯劝始皇焚书坑儒,其言启于商鞅、韩非子云。商君教秦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遂公家之势,禁游宦之民、显战耕之士是燔诗书之议,本于商鞅、李斯踵其后而扇虐烱耳。”

这是张应举留给儿子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透过这些文字,足以显见张应举在研究今文经学方面的独到见解,也透露出今文经学在雍乾嘉间的复兴。张澍虽然把父亲的告诫记入了后来的《庭训述》中,但他那时年轻气盛,自己的理想还是想做官,并没把父亲的告诫当回事。进翰林两年后,他被调离京城,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从此开始了边地仕宦的生活。但作为一名官员,张澍并没有受到重用,就因生性刚烈,经常得罪人,不适合京城工作,只能被分配到贵州、四川、江西等偏远县城任职。

这一点,武威进士潘挹奎看得很清。一次,他俩在京城一起喝酒时,谈到为官与做学问的事时,潘挹奎就直言张刚直不阿的脾性,只适合做学问,不适宜做官。潘挹奎说:“从你的才能来讲,你著书立说可以传世;从你刚直不阿的脾性来说,很不适宜为官。”而张从小的抱负偏偏就是为官,自己也知道自从进入政界后,处处感到不协调,但还是想“做一个当代的循吏。”潘挹奎听了哈哈大笑:“你性方而不圆,常直言不讳地揭人家的短处,你在官场上怎么能混得下去呢。” 潘挹奎这一笑,猛然惊醒了张澍,再想起父亲的告诫,知道自己的人生路该怎么走了。

从此,张走上了治学的道路。他一生的著述颇丰,撰写有《养素堂文集》35卷、《诗集》26卷、《春秋时人名字释》等等,已刊、未刊著作不下七八十种。张澍的姓氏学研究亦自成一家,上承乾嘉学术之精髓,下启道咸学术之创新,他将一生的精力全部用于姓氏学研究,共写成姓氏学著作近二十种,在清代学者中绝无仅有。其《姓氏五书》被后人誉为“绝学”。张澍在敦煌学的研究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提供了相当多的敦煌史地著作和文献。在地方方志方面,著有《凉州府志备考》,影响很大。此外,张澍又是一位高产诗人,据不完全统计,他曾作诗三千零五十一首,可谓产出颇丰。正是凭借学术上的成就,张澍成了有清一代甘肃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最终,成了我国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姓氏学家、方志学家和文学家、第一位研究敦煌学的人。

张之洞惊叹他:“才气无双,真乃异人也。”

梁启超赞誉他是乾嘉间的一流学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