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皇宫太医“红线号脉”之谜

(2013-03-02 16:18:26)
标签:

周易

中医

周易诊病

中医现状

文化

分类: 子平论命笔记

皇宫太医“红线号脉”之谜

 

凡是人都会得病;凡得了病都需医治。

据民间传说:宋朝以前的皇后娘娘,得了病请太医看病时,有“红线号脉”之说。医病必先切脉,方能处方;娘娘乃是凤体,即便是太医,也不能碰娘娘的玉手。

怎么号脉?由太监用一根红线,一头系在娘娘的手脉处,太医握住红线的另一头,经过这条红线“感应”而为娘娘号脉,但娘娘用帷帐遮挡,太医不仅不能看娘娘的脸色,娘娘的玉手更不能碰。

这个差事,恐怕只有真正的神医方能胜任。若是庸医凡医,是断断不能通过一条红线而号准娘娘的真实脉膊的。据说到明朝以后,太医才能亲手为娘娘号脉了。

这副图像,过去的百姓只是听传说,不能亲见,现在则能通过各种古装电视剧看到太医号脉的情景。

这完全是对民间草民百姓的大忽悠。

不能亲自摸皇后的手腕是真,皇帝老婆的手手岂是别人能摸的。

但拉一条红线绳儿号脉却是百分之百造假。这个造假的结果是,让宫中的太医在民间声望更高了,更神秘了,医术更神了。

那么,过去的太医即不能亲自切脉,又不能近距离望闻问切,是如何给皇后娘娘看病的呢?是通过看娘娘的八字诊病。

自古医易一家,一个好的中医,就是一个好的易学家。中医学与周易之所以有扯不断的姻亲关系,秘密就在这里。《黄帝内经》讲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人的命理八字也讲阴阳五行,运气盛衰。通过人的八字、大运、流年,完全可以诊断一个人身体阴阳的盛衰,气机的强弱,五行的生克,病在何脏何腑,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是肝阳上亢,还是肾水枯竭,对高明的医易专家,就是小菜一碟,然后对症下药。

但皇室给民间留下的诊断方法是《二十八脉》与望、闻、问、切,你望病人的脸色吧,你闻病人的气味吧,你问病人的症状吧,你切病人的脉象吧。直到今天,中医学的正宗诊断方法,还是这个。民间女子的手腕,你咋摸咋摸吧。遇着模样好看的,肌肤细嫩的,还能多摸几分钟呢。

我就是学中医专业的,毕业三十年,我没上过临床,我问在临床工作的同班同学,你说个良心话,你号了三十年脉,真正能号出几种脉象?

同学说,真正能摸出前八脉的,水平已经很高了。
   
二十八脉的前八脉是:浮、沉、迟、数、虚、实、滑、洪(或细)。
   
再问其它临床同学,大同小异。他若吹会号二十几个脉象了,你立码罚他酒,他会一饮而尽。这叫吹牛不打底稿。

又问一退休的名老中医,他当过中医院院长 ,据说当年的省委书记每有头痛脑热,都要从省城专程来找他看病,吃他的中药。他一生看病无数,号脉无数。但问及二十八脉,也只是笑笑,一生最精到的也就十来个脉象。我的孩子生下三岁前,一感冒就是高烧,烧的都要快昏迷了,但体温计塞进去,每次体温都正常。每遇这种怪情况,老院长都不给我儿子开药,只交待回去如何如何,到家照办,当天见效,奇验无比。

老人家知道,中医的秘密在《黄帝内经》《周易》《伤寒论》与命理学中。中医学基础中,有三首歌诀,泄尽了皇宫中医不传民间的天机,更泄尽了中医与命理学扯不断的关系。

第一首是十干类象脏腑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属肺,壬系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乡”。

    第二首是十干类象身体歌:“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戊肋己属腹;

庚是脐轮辛属股,壬胫癸足一身覆”。

    第三首是十二地支类象歌:“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脾乡;

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木十指内肝方;辰土为皮肩胸类,巳面咽齿下尻肛;

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膈脊梁;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

戌中命门腿踝足,亥水为头及肾囊。若依此法推人病,岐伯雷公也播扬。”

这三首歌诀,每一位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当学生时,都会背的滚瓜烂熟。但学子们上了临床,行医一辈子,看病一辈子,又没有一个会用这三首歌诀,不知道怎么用,当然连一个字都用不上。比如,甲乙木阴阳失调了,过盛过衰了,受克受泄了,水大木漂了,火盛木焦了,肝胆、头部或者脑神经系统必然要犯病。但是,所有的中医在望、闻、问、切四法进行完了时,也找不到甲乙木与肝胆的关系,这个甲乙木你望不出来,闻不出来,问不出来,也切不出来的。甲乙木在哪儿啊,不知道,更找不到。久之,就把中医学最经典的东西,忘到脑后,丢的一干二净了。
   
反而是街头算命的,研究周易的,在通过八卦命理给人看健康,看寿,诊断疾病,甚至一些疑难杂症,西医不可救药时也来问易。

没有专业医学基础的,在努力弘扬祖国的易医文化,有专业医学基础的,却不学易。这就是目前易医的错位与乱像。

几百年里,中医学研究只所以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皮毛地搞什么中西结合,还面临着被那些歪嘴和尚们倒戈的危险,就因为中医把自己最精华的东西丢了,最奥秘的钥匙丢了。
   
但是,假若你精通周易,精通八字命理,精通五运六气,当你把病人的出生时间问上,八字排出来,你不用望闻问切,一分析八字,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十天干、十二地支的阴阳变化在人的八字中,甲乙丙丁在人的八字中,子丑寅卯也在人的八字中,干支的五行生克,阴阳变化,随着大运流年的变化而变化,而干支的五行生克,自然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这就是皇宫太医们的看家本事。明清以后,太医们只所以开始摸娘娘的手诊病,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是皇帝们开明了,允许太医摸了,而是因为懂易学的医生越来越稀少了。

一个好的中医,就是一个好的易学专家。

故唐朝医圣孙思邈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

孙思邈是医圣,也是易圣。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不懂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那时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那么我们现在的状态如何呢?举国而知易者,鲜矣,不懂《易经》却在当老师,搞教育;不懂《易经》,却在当医生,诊治病。所以,这两大领域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教育跟医疗都是社会问题的重灾区。

 

201332日厚德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