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之師道-- 钱穆先生

(2014-09-10 00:10:05)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
所言即是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之師道

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bba1cd11728b47103659f057c3cec3fdfc032332.jpg钱穆先生" TITLE="[转载]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之師道-- 钱穆先生" />

錢穆先生

   中國文化傳統中,並未產生有宗教,而教育則為中國人一向所重視。我們亦可說,中國社會之有學校,即已代替了其他民族之教會,而中國社會之師道,也已兼盡了教會中神父與牧師的職責。

中國古諺相傳,“天、地、君、親、師”,“師”與天、地、君、親並列而為五,可見中國人對師道之重視。無天、地、君、親,人不會出生。無師,人不會完成。“尊師重道”,乃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特有精神。而中國社會,亦以師道為中心而維繫。所以說“作之君,作之師”。但君主政統,師主道統,政統不容不變,道統不容不絕。因此,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毋寧是道統更重於政統。因此孔子弟子,也要說“夫子賢於堯舜”了。

孔子可謂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一人,因此孔子最受中國人尊敬,而孔子亦被稱為“至聖先師”。正為孔子乃為中國社會首唱“師道”。孔子是一個師,而同時又是一聖人,中國人理想中“聖”,同時便該是個“師”。而為師者,在理想上也該是個聖。這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最著精神之點,正好把孔子來代表。

唐代韓文公作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三項,實已包括盡了為師之三大任務。“道”有“天道”“人道”之分。人道亦從天道來,人固不能違逆或超越天道,而自有其所謂道。但在天地之中而生有人類,在人類自身應該自有人類的一番道。因此,為師者之最高理想,必能學究天人,通天人之際,守先待后,把此道來永遠傳遞給後代人。用現代語講,為師者,應懂得宇宙原理與人生原理,并應懂得此兩項原理之想通相合處。這就包括了宗教信仰和倫理哲學,和科學智識(智通知)之三方面。才能完成其為師傳道之大責任。

其次是“授業”,此“業”字,並非如現代人想象,專用來作個人稚穆殬I解。此業字,應該指的是“學業、專業”。人生在世,各應經過一番學問,再把學問所得來貢獻於斯世,這即是事業。因此,學業乃事業之體,事業乃學業之用。此二者,仍只是一業。此一業,實為人生本職,因此亦可稱為“職業”。中國俗話又稱有“行業”。各種行為,各種職守,都應由各種學問,而成為各種事業。師道相傳,並非空洞的傳那道。在道之中,便包有各種業,因此中國人亦稱為“道業”;亦可稱“道行”。道業有大小,道行有高低。總之是全靠為師者傳授。梓匠、輪輿各業中亦全有道,因此,梓匠、輪輿也各有師。

再次講到“解惑”。人類歷史不斷地在變,社會情況,時代背景,各有不同。人之才性與遭遇,也是千差萬異。於是該守何業,該尊何道,在此上易生惑。生乎今之世,未必能行古之道,禹、稷、顏回亦不同道。所以孔子教人,於學外兼重“思”。遇惑故須思。師道又重在能為人解惑。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若僅溫故、不知新,便不能盡為人解惑的責任。

由上說來,師道至高,試問誰人能盡得此師職?因此,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孔子也只說:“我學不厭而教不倦。”因人道絕對需有師,而師道難盡。故即在孔子,也只有一面教,一面學,中國古人又說:“教學相長”。便是這道理。

但師道雖如此般重大高深,我們也可從其最切近處講,師道最切近處,只在教人如何好好地做一人。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只要我自己諔⒅覍崱⑾牒煤玫刈鲆蝗耍献釉唬骸白託w而求之,有餘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那叫做“能自得師。”他既能自得師,自能懂得推己及人,如何去引導人,勸戒人,教人好好地做一人。因此師道卻又是人人皆能,只需有一個起碼條件,而此起碼條件,卻同時已是為師之道之最崇高目標了。

中庸上也說:“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又說:“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終不可以爲道。”人道既不遠人,師道也自不遠人,只要自己先辦一個“必得好好地做一人”的招暮投ㄒ猓瑥膩硪矝]有先學養子而后嫁的,那他算已具備了一個為人師的資格了。

然而此事又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其實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有招南牒煤玫刈鲆蝗耍恢@一番招谋阋丫邆淞藶槿藥煹馁Y格,因此說:“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有些人,刻意求之太遠,即就中國史來講,孔子以後,百家爭鳴,在他們,莫不有一番絕高的大理論,像莊、老,像申、韓,豈不都是嗎?但若真想要拿他們這一番道理來教人,尤其是教育青年們,那就毛病百出了。試問如莊、老,議論儘高,但如何好把來真個教青年們照此道理去做?從前秦始皇帝最佩服韓非,因此趙高便拿韓非講的道理來教始皇愛子胡亥。胡亥一腦子只懂得這般人便該黥,這般人便該劓,這般人便該具五刑,甚至夷三族,結果秦朝便亡在胡亥手里。因此理論儘高,知識儘專門,但有時僅止於此,卻不得為人師,這便是所謂“賢者過之”了。即如莊、老、申、韓,也不該一定說他們不賢,但他們到底是不該為人師。

到了漢朝,漸漸懂得這道理,他們便專拿孔子之道來教人。但孔子之道雖記錄在書本上,嚴格言之,書本上所記錄的,卻並不便是道,最多只好當是一些道的影子。若論道的本身,則該在人身上,該在師身上,所以說“師嚴而道尊”。又說:“道不虛行,存乎人。”若移開了師和人的本身,而專指著書本上的影子來教人,便易於模糊影響了。漢代許多經師,有些專講經書的訓詁和章句,他們不免把道的本真忽忘了。因此,遂有人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其實經師須是一專家,非皓首窮經不易到,而人師則只須樸實頭地,略通經書大義,以身作則來教導后進便得了。可見所難者並不在此而在彼。

此後,師道更見黯昧,於是佛教遂傳入中國,大受一般社會之歡迎。這可以說宗教代替了教育。下到唐代,以詩賦取士,詩賦也沒有教育意義。因此遂逼出韓文公來盛唱中國傳統之師道。下到宋代理學家們,遂開書院講學之風。於是中國傳統師道,重見光昌,而釋、老、功利、辭章,都不被認為是師道之正宗。

又下,由明入清,清政權是異族入主,他們只希望中國人全做順民,全做守法遵命的老百姓,卻不喜歡大家認真好好的做個人。一般學者受政權壓迫,埋頭到故紙堆中去,他們只想學漢代的經師們。中國傳統師道,在此兩百幾十年內,可說又重告衰微。

這下面要講到近代,清政權推翻了,西方社會的一切傳入了中國。在西方,本來是宗教代替了教育的。直到現代國家興起,他們才把教育權從教會手裡拿過來,轉移到政府手裡,便有他們所謂的國民學校。至於西方的大學,則專重在各種專門知識之傳授,亦與中國傳統教育理想不盡同。此項教育制度傳入中國,以前在大陸,中小學教育,是有一些成績的。但中小學的教育宗旨,只在教育國家公民,其次是傳授知識,練習技能,好為青年們預備將來致殬I。青年們進學校,漸漸只注意在為他們各自的將來打算條出路。而教師呢?在社會觀念上,也漸變成一種職業,也只是中年以上人稚囊粭l出路而已。因此,教師只成為一稗販識者,他教的是書本,或技能,學生呢,也只是在書本上技能上學,教師與學生雙方,在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卻日見生疏。於是,師與道,便顯然地劃開,成為有師而無道。換言之,是只勝了教育方法,而沒有教育精神

而且中國從前的師,大多是開門授徒,私家講學的,民國以來,教師全受公家給養,論職受薪,與政府公務員並列,成為所謂的公教人員。換言之,教育也從社會移轉到政府手裡去,教師既是政府任用的一人員,自不能再有所謂“天地君親師”的地位。又因於政治不上軌道,戰亂興,再經國外侵略,公教人員薪給日薄,教師既僅是一職業,而此職又所得極徽,教師的心情日漸低落,教師的生活日陷困窘,而教師的地位也日受人輕視。這一個大轉變,較之前清時代更形不如,這卻值得我們驚心動魄,深切注意的。

現在說到香港。香港處境,又與大陸不同,但香港畢竟仍是一個中國社會,我們仍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來仆測香港社會之前途,這是絕對無疑的。縱說在香港的青年們,都是急於稚鷺I,爭出路,但教他們如何好好地做一個人,也不會妨礙了他們的生業和職業。當知任何一種職業,都得由人去做。若使整個社會,一般青年,都不懂得如何去做人,那如何能叫他善盡其職?而此一社會之前途,也就不問可知。而且在香港的每一家庭,為父母的,又誰不希望他們的子女,能懂得好好地做人呢?問題是沒有這樣一套教育。教師受人輕視,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一有辦法,便不肯干此勾當。社會不懂得尊師,為師的也打不起精神,於是師道日消沉。而社會因亦更不懂得師之該尊。如此輾轉互為因果,每下愈況,受損害者,則是青年們,是我們的社會前途了。如何來解開此連環結?就中國傳統師道言,師道之自覺與自尊,實該由教師方面自動警策。

教育本是一種精神事業,上承往世,下啟後代,不僅青年們的前途,操在教師手上,大而言之,文化傳統,民族命撸囫阗嚱逃缰S繫與光宣。今天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香港又是處在極特殊的環境中,我們教育界該如何自尊自重,如何自奮自發,對教育事業抱信心,對青年前途抱熱忱,在於此種信心與熱忱中,自會激發出一種快樂的責任感。而此種快樂,則決非金錢和其他種種物質報酬所能換取。而且教師們自身人格之提高,更已是在其本身有了一種無上之收穫。當知作育人材,光宣文化,此是何等偉大的使命?而願意來擔負此項使命的,同時其本身即成為偉大。一切的一切,都不應也無從把外面的物質條件來衡量。而且此種精神一經興起,如響斯應,中國社會上尊師重道的舊傳統,與舊觀念,必然會迅速復活。這裡面的轉捩點,則只在為師者之一念改變上。

救救我們的兒童吧!救救我們的青年吧!救救我們的社會,來重新光輝我們的文化傳統吧!師道、師道,願我們群策群力,一心一意,先把那中國傳統師道來重新建立起。

 

民國四十六年,香港市區教師講習班秋季進修會演講,原題為《中國之師道》,四十七年三月修定為本稿,并改今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