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图通过对学校进行诊断、改变,把它们变成全新的学校,也就是学生向往,老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李希贵校长参加国家“新学校行动研究”,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就是“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老师过体面的生活待遇,成为老师精神家园和学生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阅读了《学生第一》《学生第二》两本专著,内心里真为他们学校的师生叫好,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喝彩。北京十一学校学生本位理念,为每位师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展示个性的空间,尊重学生自主、个性发展的需要,又一次为我们揭示了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
一、两个题目,一种理念——以学生为本
刚接触两本专著,似乎有些误解,感觉观点上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相违背。然而读完两本书后,就自然明白了论述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前者是从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而言,后者则是从实现目标的过程——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用李希贵校长在文中的话就是“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是要知道,这一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生活、待遇,被社会认可(地位)等都不成问题了,他们自然就会把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因此,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也能由教师去实现好。”这一观点,我们感同身受,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一些教师往往把个人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的情绪带到学校,带进课堂,甚至在学生中间发泄。试想,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不大打折扣才怪呢!作为学校校长,能一如既往地急教师所急,解教师之所难,让全体员工尽可能无后顾之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学校发展的智慧就倍增,积极性、主动性就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学校通过校长每天约定学生共进午餐等形式,充分了解、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校长要争取在一年内能叫得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多么不同寻常的做法啊!特色学校建设,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关注适切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从学生内心的需求出发而科学设置项目,活动才能有实效。校务会由学生代表参加,而且每次都要更换对象,这是一种让学生参予管理大胆的尝试。学生能在这种场合自主发表意见建议,并得到充分尊重,对其一生的发展将是不竭的动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看似平凡而细微的做法,正是李希贵校长“把十一学校办成一所受人尊敬伟大的学校”教育智慧之所在。
二、文中精彩观点的理解
李希贵校长有三个教育追求:学生潜能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彰显,让学生“自由呼吸”;教师主体性尊崇与张扬,让教师“自由呼吸”;实现学校的个性发展,让学校“自由呼吸”。
1、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种人本管理理念,充分表现尊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动作用。教师生活受关心,工作受尊重,他们就有奔头,有热情,有创造力,在这样的情境中教育教学他们自然地把学生视为主体,并尽职落实教书育人的责任,互为辨证,相得益彰。
2、“敢于在一些地方认输,不是真的输了,说到底还是为了赢,有所不为则为了大有作为。”当前学校的现实就是教师不惜争取一切时间加班加点,抓学生学业训练,坚信通过师生的不懈奋斗取得较好的学业数据,赢得“质量”而立足。要知道,这样的代价所换取的是牺牲学生自主发展,抹杀学生个性特长,与新学校建设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当下决心予掘弃与杜绝。
3、“改革者要有‘大船’意识,其中既要有‘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的紧迫感,更要有‘万人划船唱大风’的团队文化。”校长是学校教师的掌舵人,要着眼长远,立足发展,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追求,“办受人尊敬伟大学校的目标”。同时,要团结和带领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形成一股生机勃发的力量和热情,推动全面工作和谐、健康、科学发展。
4、“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学校工作无小事,只有扎扎实实把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件事都认真做好,特别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琐事,就是体现我们的工作在不断出成效。
5、“没有仓库的学校是一种理想,它其实想告诉人们,学校里不应该有库存起来的资源。”教育资源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提醒我们要悉心观察发现梳理和挖掘,有效利用和活化来自社区、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源,并为我们所利用,从而丰富我们的课程。
6、“世界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财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放错了位置的财富。”这一观点强调就是领导应当理性、正面、乐观看待、善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工作中的失误与问题,一味的批评指责只能产生消极影响,要让每位员工的闪光点都能最大化。
7、“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将成为一般的人。碌碌无为,因循守旧必将一事无成。”要激励广大教师以极大的热情追求改革与创新,变革那些与“新学校建设”不相适应的东西,当前特别要克服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服从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经艰苦卓越的努力去实现它。
8、“牛同马去赛跑,当然是牛输了,但牛的失败并不证明牛的无能,倒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无知。”这个观念十分鲜明告诉我们,若大的一个教师群体,“因材施用”体现领导的工作水平。学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校长应当多层面,多维度看问题,了解队伍整体构成情况,听取论证教师的能力特长,进而合理安排全面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力争人尽其才,每个人皆有用武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