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以读为本以读促思——《秋天》评课
(2018-12-17 16:02: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1、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来说,更需要教师绞尽脑汁地思考采取什么途径,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如何呈现才能让他们听得懂弄得明白。教学中,严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美丽的图片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图片观察秋天树叶的颜色,感受一片、几片、片片等,通过实物弄懂树叶和树枝的区别,通过彩色字词卡既认读了生字词语,还巧妙地进行了颜色教学。写景类的文章对普校教学来说,就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难以体会语言文字所描述的那种意境,难以去理解文字,严老师精心的准备,就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与文字之间的距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2、关注了识字教学。
此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出现一个生字,就出示一个生字卡,就教学一个生字,如学习了句子“秋风吹,树叶摇”就教学“吹”“摇”字,学习了句子“红叶黄叶往下掉”,就教学词语“红叶”“黄叶”和生字“掉”,然后又回过头来比较“摇”和“掉”,巩固偏旁提手旁。学习生字“飘”时,教师及时巩固了“票”和“风”两个汉字,这节课,识字识词量还是挺大的,我大致数了数,有十五个,涉及到诗歌中的陌生的字词基本下都剔出来教学了。
3、关注了阅读的训练。
生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何提高?需要阅读,需要积累,而语文作为重要的工具性学科,这个任务,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严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整节课,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读上,指名读、齐读、诵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读中积累语言。
听完之后,我的总体感受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如何让我们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写景类文章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验,在此谈一点儿不成熟的想法。
1、精心制作课件,强调“精心”。我们看到,这节课,严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制作精美的课件,细心准备字词卡,甚至还准备了树枝实物等等,老师的确动了一番脑筋,但收效不大。为什么呢?我觉得教师在“精心”上还要下功夫,智力落后学生由于大脑器质性损伤,致使理解能力受限,在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时候,仅仅一幅图片无法缩短与语言文字之间的距离,我在想,是否可以让静态的图片动起来。讲“秋风吹,树枝摇”这句时,能不能就找一段秋风在吹,树枝在摇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引出这个句子,再引导学生读句子,然后再看动画说句子。教学“红叶黄叶往下掉”一句时,就出现一段动画,PPT也可以做出这个效果,教师配以语言描述,激活学生大脑,如“同学们,秋风一吹啊,大树可快乐了,快乐地跳起了舞,认真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我想,当他看到红色黄色的叶子往下掉时,自然而然就引出了“红叶黄叶往下掉”这句教学。教学下一句时,教师可设计充满童趣的语言,说:这些树叶要来到大地妈妈的怀抱,看它们多开心啊,动画再演示“一片树叶飘啊飘”的情景,同一张PPT,再呈现一只小鸟飞舞的动图,让学生观察对比,这样,“一片树叶飘啊飘,好像欢乐小小鸟”这个句子就巧妙地理解了。这里不是说树叶是小鸟,而是它在风中飘起来的样子好像小鸟在飞。同样的办法,教师再设计诗意的语言引入“几片树叶飘啊飘,好像蝴蝶在舞蹈”这句的教学。我们试想一下,当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加上精美的动画演示,再到文字呈现,再引导学生读文,再到师生分角色朗读,最后只呈现图画,学生吟诵这个句子,整个过程,是不是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并且能学得更轻松呢?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思考怎么辅助更有效,更高效,我们就怎么用。
2、快乐参与活动,强调“快乐”。课堂本身就是活动,“活”就是要让学生“活”起来,头脑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思维动起来,手动起来,身子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能更深地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个“动”,不是没有纪律没有组织的动,而是一种基于有效组织上的快乐的动,在快乐的活动中,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全文后,教师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其实就是设计了几个问题“儿歌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儿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一片树叶飘啊飘,像什么?”“几片树叶飘啊飘,像什么?”当我听到老师说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闯关游戏这句话时,其实,我是挺期待的,我想看看,这个闯关游戏是怎么玩的,看过之后,我有点失望了。就是这样很平淡的四问四答,有的学生还答不上来。那我就在想,这个环节是不是还可以再优化一下,这个就需要在课件制作和活动组织上动脑筋,分字、词、句、段来设计几套题,让学生抽签选择挑战哪套,或者电脑随机选,挑战成功就出现欢呼的语音,并且给予代币奖励,这样,是不是更有活动的味道了。
3、读的是否有效,强调“有效”。本节课,读的方式还有些单一,这里,我特别强调,语文课读书,必须动手,不能只动口,不动手,要眼、脑、手、口,一起动起来,不然就是唱读,这个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在黑板上也好,在PPT上也好,领读的时候,就要用手或者是其它东西指着领读,指名读的时候,教师也要指着文字,一字一顿,让学生有节奏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让学生自由读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读。这样指读,有什么好处呢?一个是让学生对每一个汉字加深印象,再一个,也是渗透了一种康复训练的理念在里面,可以促进手眼协调发展。我们经常说,孩子读书是唱阳歌,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们老师没有指导他们正确读书的方法?在正确指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圆圈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他是不是就可以圈出来,并且,尝试着自己认读了?长此训练下去,学生阅读、识字读词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慢慢提高。除了指读以外,在此我还要强调对读、分角色读、补充读、诵读等。
4、容量是否适度,强调“适度”。容量过大,学生吃不消;容量过小,学生吃不饱。对于特校课堂来说,我们要小步子,少容量,多活动,实效果。我算了一下,每课书,我们教学时间都是四至五课时,怎样分配合理,怎么教学才有效,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结合学生情况合理调配。这节课,教学容量就显得有些大。
巧人做拙人谈,以上说的四点,供语文老师(包括我)共勉。
(评课:张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