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历史上曾是个“水城”,河网发达,湖塘星罗棋布,流经城区的河流纵横交错,湿地面积较大,大小湖泊多达200多个。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加速发展,曾经“水流岸绿、湖清景秀”的“水城”,许多河流、湖泊已彻底消失,一些河湖则改变昔日形状,变小变窄。曾经连接成网的海口主城区水系,就像断线的珠子,散落在海口城区的各个角落。
城市因水而兴,水因城市而活。曾经,海口湖塘星罗棋布,河叉纵横交错,水系发达,水面湿地面积较大,大小湖泊达200多个。被誉为一座“水流岸绿、湖清景秀”的水城。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加速发展,人口日益膨胀,这种景象逐渐消失,而被一处处分散在城区的各个角落的河沟溪流“死水”所替代,也成为海口建设滨海旅游城市的心头之痛。
曾为“水城”:江湖河海溪水系纵横
南渡江、海甸溪、美舍河、鸭尾溪、红城湖、东西湖……从最新版的海口市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滨海省会城市,河网水系发达,纵横交错。
南渡江连海,从海口城区穿流而过,美舍河、海甸溪、五源河、鸭尾溪、红城湖,更是点缀着海口城区版图,海口是一座江、湖、河、海、溪“五水”并存的城市。主城区内河湖网水系发达,纵横交错,呈“二横五纵”的网状分布主格局。
其中,“五纵”是五源河、秀英沟、龙昆沟、美舍河和南渡江;“二横”是“南渡江—横沟河—海甸溪—海洋”和“横沟河—鸭尾溪—海洋”。
众多河流、湖泊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城中众多百姓依水而居,而逐渐形成了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时的“水城”。
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海口的城内,有许多很大的水塘,方圆约2.6平方公里的海口城中,竟有占城区面积五分之一的水面。新中国建立后,海口在很长时间内还保持着“水城”的特点。
在1990年前,海口市的主城区内还有大量的水面,这些水面都是在海口市内的洼地因蓄水而自然形成的,比如滨海大道修建后,在今日国贸一带,是大面积的水面;在今日明珠广场两侧也有不小的水面。
许多人还记得,那时的海口市内,即使是机关大院里,也有大小不一的水塘。如此多的水面,不仅使海口的景观有别于其他的城市,而且还起到了缓解城市排水压力的作用。
“海洋、江河与湖泊”水景观交相辉映,“滨海湿地与河湖湿地”遥相呼应,成为海口市城区水系的写照。
千百年来,那些曾经清澈的河流湖泊,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承载着四周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海口由南国小城成长为滨海旅游城市的沧桑变迁。
水系变小:网状结构逐渐解体
当前,水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最难解决的问题,成为制约众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海口也不例外。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人口日益膨胀,海口主城区的水系变得越来越小,由原来的“二纵五横”网状结构逐渐变成了无任何联系的单独个体,从网状到星点。
如今,许多河流、湖泊已彻底消失,一些河湖则改变昔日形状,变小变窄。曾经连接成网的海口主城区水系,就像一串断线的珠子,散落在海口城区的各个角落。
海口市主城区的河网水系中,除五源河、南渡江东岸和美舍河上游部分为天然水系外,其余水系(段)均受到人为改造和重新塑造,水系的自然属性越来越被打上了城市的烙印,水系被分割了,湖泊被填占了,水质下降了,水生物消失了,如此种种,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水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影响。
海口市水系被人类侵害的最明显特征是:在城市建设时,没有考虑水流流动和自净的需要,没有考虑给河网水系以健康生存的空间和出路,人为拦腰紧束甚至截断水流,天然河道承接大量城市废污水、雨洪水的排入,导致水系淤积、流动不畅、水质恶化等问题。
渐渐地,海口主城区沟河湖溪因水无法流动而变成死水一潭。被打上了城市烙印的水系被分割了,成为一条条“死水”的河沟溪流,水质开始下降。
根据2004年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当时,海口城区内的龙昆沟、大同沟等排污沟及东西湖、五源河、美舍河、红城湖等河湖的水质均未达标。
根据分析,当时海口东西湖,无地表水源流入,而出入口连通龙昆沟,至入海口,当海水涨潮时,造成污水回流,而导致东西湖水臭气熏天。金牛岭湖、红城湖也因为琼山区污水管网未完善,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没有出路,因此部分污水直接排入红城湖,水体污染严重。
同时也由于城市废污水管网还不够完善,一些局部地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并不能全部收集进入白沙门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局部区域的废污水仍直接排入就近河网水系,造成主城区河沟湖溪水质恶化和污染。
再加上城市道路网的不规范建设,致使一些河流被阻断,严重影响了河网水系的连通性和水动力特性,而海口主城区多数水体均处于死水状态。
据有关资料记载,1996年-2000年,海口主城区水系水质变化不大,污染指数较低,但是2000年以后,污染指数则明显上升,且呈恶化状态,上涨率最大的是东西湖,水质恶化最为严重。来源:海南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