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日志的一些思考和记录
(2024-12-26 12:45:33)分类: 自我成长 |
前几天有两篇日志写得有点卡住了。我发现即使都是写日志,但因为日志的内容不同,我写的速度、顺利程度、难度、对内容的期待程度……差异真的很大。那种每小时写多少多少字的写文速度,这个衡量单位就是非常不合理的存在。
近期我写的最轻松快速的,一般都是记梦的日志,而且也最没有启动阻碍,一般早上做梦,起床有时候不吃早饭就写了。一方面因为梦确实容易忘,不及时写下来就可能忘了。另一方面,记梦主要还是以记录为主,相当于内容构思已经完成,我只需要写下来就行,有点像是记录会议纪要,不太需要自己思考,最多有些会在记录过程中产生一些感想,在最后写一点自己的感想或者总结,一般也不会太多,还是以单纯记录为主。
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看了什么内容,引发了我的情绪和思考,而这些情绪不是太复杂,想法也是比较集中,围绕着一个点发散,或者是比较线性的,简明的。我能比较及时的写日志表达的话,这种也会比较简单快速。
其他的情况一般都比较难:
第一种,情绪上头中,尤其是情绪浓度比较高,自己又不太容易处理的。有点像人刚失恋,工作也容易不在状态。我深陷在情绪中的时候,也很难写东西,甚至什么事都做不了,只会想做一些轻松简单不需要动脑的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但往往这个时候情绪是最多的,表达欲也是最强的,不记录很容易错过很多一闪而过的情绪和想法。
第二种,情绪过期太久,和第一种情况正相反。由于各种情况,导致事情过去很久才写,或者之前只写了一半,很久以后想继续写,但当时的情绪想法都记不起来了。虽然很可惜,但往往没办法继续写。
第三种,短期内快速产生太多想法思绪。这种像是给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做会议纪要,但是个成百上千人的会议,而且交叉着讨论好几个不同主题,只有一个人,又没有任何录音录像设备,甚至当时可能连笔和本都没有。有时候只能简单的记几个关键词,有时候什么都没记。事后想要整理一份会议纪要,连当时记的关键词,甚至都想不起来是因为什么内容记的了。所以经常因为太难而摆烂,有时候希望能有个头脑录制器,可以直接把脑海中产生的想法都完整的录下来,直接转化成文字输出。
第四种,情绪或想法太复杂,自己还没理清的。这种情况和上一种类似,但第三种是因为太多而容易忘记,忘了之后确实就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但第四种情况,只是需要给自己时间梳理,它只是难度大,只要不放弃,不是没办法解决,一般最后还是能写完。但这种日志,我不清楚写的速度快慢(一般也不会太快),但写的确实更累,有时候感觉自己已经写的脑袋很累了,好像时间过了很久也写了很多内容,结果一看才写了一小段。但也不得不休息,所以这种就会写写停停,一篇要写很久,如果耽搁太久,又可能出现第二种情况,情绪过期,就很难写下去了。我现在写的这篇日志,应该就属于第四种情况,还好它不算太难,加上我写的及时,还有即使中间需要休息好几次,但整体也是一天内写完、一气呵成,就快要写完了。
第五种,总结型的日志。这种类型的内容,往往结合了前四种情况:因为情绪太复杂、或者想法太多,导致难写、拖延,然后时间长了有些情绪和想法又忘了,就更难写。想把一段时间内,自己拖延没写的这些内容、想法都做个梳理汇总,就成了总结型日志。这种内容本来就难,加上自己又期望太高,既希望这一两篇日志能把之前没写的一次性都补上,又希望能归纳出清晰明了的结构和逻辑,还希望这个总结能再有点新高度,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拖)淀(延),完善之前想法的错漏之处,再总结出一些新想法新结论。一般年度总结或者新年计划的日志,就是这种情况。我看了一下,哪怕之前2016年和2020年内容不太长的新年日志,也是拖了很久,2016年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但6月才发;2020年应该是从元旦左右就想写,3月最后一天才发。2023年那篇内容更长的年度总结,从11月写,想着年底怎么都能写完吧,结果拖到了第二年2月。我前几天卡住的两篇日志也是这样,其中有一篇就是2024年的年度总结,今天是12月26日,浅浅地希望能在2024年的最后6天内写完。
第一种情绪上头和第三种想法太多,因为人类还没有发明出能直接记录脑海中的情绪和想法的头脑录制仪,所以我也没有想出太好的办法。只能尽量多记、及时记,哪怕只抓住一些零散的碎片,也是很珍贵的素材了。在写下这段第一句的“头脑录制仪”的时候,我联想到了相机,人类不仅发明了照相机,现在还有更方便的手机摄像功能,这让我们可以轻易地就拍很多很多照片。但在过去没有相机,只能用画来记录的时候,《蒙娜丽莎》《簪花仕女图》这些人物画都能成为传世名作。在我小时候只能用相机拍照的年代,照片都会洗出来,放在相册里,一张张反复翻看,亲戚朋友来家里,有个项目也是看相册,连送给谁一张照片,都是挺珍贵的一件事。而现在过多的照片占着手机内存,翻看的却很少,甚至成为赛博断舍离的一个大难题,想精简整理,但因为太多而无从下手,又难以舍弃。或许如果真有头脑录制仪,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太容易,我也会记录太多没有的思维垃圾,所以遗忘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会自动帮我们筛选和保护,因为能记住的少,那些留存下来的才更珍贵和有用。所以不必强求记了多少,更不必懊恼有多少遗漏,只关注记下来的那些就好了。
第二种情绪过期太久,这种我多数都是没写完的也直接结束了,有些还有点感觉的,还能凑合出个结尾,有些完全忘了的,或者只写了个开头的,也很难再勉强写下去。只能说写东西还是得及时,如果能拖那么久都没想写的,可能要么当时也没那么想写,要么当时没能力写,以后会有更好的时机,要么注定不需要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四种太复杂、自己没想清楚的,要给自己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梳理,写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思考的过程。所以不要过于看重速度,一小时写了多少字、一天写出了几篇文章,我不是个没有思想的码字机器,我是在思考、在表达、在创作的人。而且人的头脑也不可能一直思考和输出,需要有输入和休息和经历体验,这些也是在为创作做准备,或者说也是属于创作的一部分。一方面要修正自己对于产出速度的预期,一方面要对工作量有个更全面的、更充足的预估。
面对一件价值数十万数百万的艺术品,你不会去算它的制作材料、制作成本是多少钱;
一幅展馆里的画,你也不会因为画的线条少,一个画手临摹出来只需要一小时,就按照画画的工时来算价格;
一个物理公式或者定理,我写一遍用不了几分钟,你也不会问牛顿、爱因斯坦怎么要用那么多年才能写出它。
一篇文章也绝不是表面的字数能代表的,哪怕我远不及那些艺术家、画家、科学家、作家……也不要低估了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深度思考、文学积累……才创作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结晶。如果这样想,还会用每小时写了多少字来衡量这件事吗?还会因为太难太累而觉得不值得、想要放弃吗?
第五种总结型,主要注意的和第四种类似,除此之外还有两点,一是能写的尽量及时写,减少拖延,也能减少一部分需要把内容都汇总在一长篇日志里的情况,如果每个小点都能及时单独写一篇,最后把几篇主题相似或者内容有延续的、已经完成的文章,梳理成一篇文章,应该也会简单清晰全面很多。二是不要对这种日志预期得太高,不用期待它写的多全面、多完善、多没有错漏。忘了哪一点,以后想起来再单独写也没关系,就算没想起来,不写也没关系。人的眼界、学识、想法、观念……本来就是动态变化的,可以说不可能没有错误,也可以说本来也没有什么对错好坏高低之分,只需要坦诚地面对此时此刻的、真实的自己。
后一篇:2024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