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罗振玉先生开始的努力

(2010-04-25 07:35:38)
标签:

罗振玉

刘半农

王重民

姜亮夫

向觉明

金祖同

郑振铎

文化

分类: 書箋
王圆禄王道士,在敦煌莫高窟先后“接见”了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这些闻名海内外的“大探险家”,他们的探险某种程度上献给了自己钟爱的“文化”,为什么要打上引号了?这中间的辛酸,我们的辛酸,有谁能够给我们一个圆满的解释。
1909年伯希和挑选了一批书,在京城请教专家,这时的中国人方知在西北的荒漠中有这么多宝贝。罗振玉先生于该年来到北京的伯希和处,见到伯希和盗买的敦煌写卷,唐人写本等,当即拍照10余种,又就其部分内容编写《鸣沙山石室秘录》《敦煌石室遗书》等,陆续罗先生还做了很多工作。罗先生虽然一生以以遗老自居,于传统文化,确切的说是于传世文献,有不世之功。在学界罗先生享有崇高的声誉,在甲骨文研究中,罗先生是“甲骨四堂”之一(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有人曾评价他们的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罗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个积极搜集整理敦煌、吐鲁番文书的中国人,从罗先生开始,很多大家名家陆续开始了对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和研究,这些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更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刘复,这个名字估计大家不熟悉,但说刘半农肯定大多数都知道了,一首《叫我如何不想她》红遍大江南北。正是这个看起来“飞扬跋扈”的书生,1925年,在巴黎图书馆见到了敦煌文书,细心悉心浏览文献,回国后刘先生写编了《敦煌掇锁》,听陈老师讲座,似乎刘先生是第一个从欧洲海外求真的第一人。另外,罗振玉先生在日本见到吐鲁番文书,回国后编写了《高唱磚志》
刘先生最著名应该不是在文化上的突出业绩,应该是和鲁迅先生那段“恩怨”,让人总是唏嘘不已啊。
时间一下子到了1934年,当时北海图书馆馆员王重民先生,受图书馆派遣,在巴黎图书馆停留五年,众所周知,王先生是古典文献学方面的专家,整理出了《敦煌古籍叙录》
王先生笑起来很好看的吧?由衷敬佩王先生和像王先生一样的人。
也是这一年,当时中山大学的姜亮夫先生,也停留在巴黎图书馆,而不同的是,姜先生是自费,这也显得姜先生更加震撼人心。没有钱,但是胶卷拍照要14法郎一张,姜先生省吃俭用,孜孜不倦,后整理出二十四卷《瀛涯敦煌韵集》。而这部书的成书过程,更是让我们后来人着实敬佩,因为那个硝烟战火的年代,成书的底稿毁于战火,这部书后来是靠着姜先生的记忆和一些笔记写出来的。
着实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欧洲另外一个“拥有”大量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地方——英国,似乎没有任何消息。1935年,向达向觉民先生受北图派遣,在伦敦博物馆准备进行这些文书的整理工作,却受到了当时图书馆东方部主任翟理斯的百般刁难,从1936年9月到1937年8月,向先生仅仅看了500份卷子。但就凭着这些,向先生整理出了《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伦敦的敦煌俗文学》
向先生下边的照片就是翟理斯,看看吧,他们这些人确乎把我们的东西当做了他们的。
1938年,留学日本的金祖同先生,在一次展览会上,看到了一批出自吐鲁番的唐代官府文书,于是设法拍照带回国内,到底是怎么设法的,我就不甚清楚了,回国后著《流沙遗珍》。传金先生少乃神童,聪慧过人,10余岁时就与章太炎谈殷墟论甲骨,是郭沫若先生的私淑弟子。惜乎,没找到照片!
这样在海外流失敦煌、吐鲁番文书最多的国家,都已传回福音,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除了一个国家,那就是俄国,后来应该叫苏联了。建国后,我们和苏联老大哥还亲密的很,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的郑振铎先生,有心将流落至俄国的文书进行整理,通过协商,苏联老大哥也答应了,而不幸却发生了,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此时似乎也就不了了之了,没了下文。
郑先生的逝世也带走了民国一代文人努力的缩影,而下一个时代,来临了吗?
世事变迁,当我们回首这段往事时,从最初对斯坦因等人的愤慨,到对这些可歌可泣可敬的前辈们的敬意,我们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从那个遗失的文明中走出来的敦煌、吐鲁番文化,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些为父母之邦文化作出贡献和巨大努力的人,向他们致敬!
他们真的是最可敬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