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活馋》:上言加餐饭

(2014-05-07 15:39:33)
标签:

娱乐

    春日里翻读高军、徐路合著谈吃的新书《快活馋》,总是想起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末两句诗: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丈夫从远方给妻子寄去一封家书,信中所言何物?无他,前一部分叮嘱妻子要多吃些饭,后一部分抒发行旅中的相思之情——正如《快活馋》代序中高军所言,吃饱了,就不想家了,千百年来写吃的文章,食物本身大多没什么特殊之处,感动人的,总是它们背后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高军现居合肥,写的多是安徽物产。老家巢湖的青壳虾与蚕豆酱,合肥菜市场里大排长龙的烤鸭摊,南淝河边在饥荒年代喂饱过许多人的老榆树,都不是什么昂贵的食物,但因念兹在兹,所以写起来都有了庄重的仪式感,连制作过程都绘声绘色地逐一展现。比如《年豆腐》里他写作坊师傅为豆腐点浆:点豆浆的时候瓢子要跟着翻搅。炉膛的火要压得小,灶下留最后奄奄一息的火苗。人跟魔怔了似的发呆。锅里的豆浆越来越浓,慢慢凝结起来。小孩子在旁边捧着碗,不要挤,再挤头上来一下!大师傅拿铜瓢在锅里一舀,每个人都有。画面感十足,语气都是热腾腾的,读的人心情都跟着紧张了起来。城市小姐张爱玲晚年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里追忆儿时零食粘粘转,只记得是一种煮在滚水里满口清香的小绿点子,却不知那谷粒究竟姓甚名谁,急的连连责备自己五谷不分,这样的隔膜对于乡村出生的高军则不存在,自小和家人朋友一起捉鳖、咬蛇、拔野蒜、蒸南瓜,他与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亲近的,他对于食物由衷的沉醉,是从加工步骤,从原材料,从养育他的土地开始的。 
   
  徐路则是金陵人士,他为文集题名杀馋,透着些快意人生的江湖豪气,又在每则小文后另附菜谱,显出几分熨帖温柔来。好吃如我,书拿到手便急急翻到《全世界最好吃的面包》一篇,好奇究竟是何方神圣才担负的起如此美誉?只见作者从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修飞机讲起,一路铺垫一通吹嘘,到头来这神物竟是刚炸好的油条,五分钱一根,文末贡献丝瓜毛豆老油条秘方一副,还不忘提醒万万不可勾芡,这是最下乘的做法了。字里行间带着文化人独有的轻蔑和戏谑,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在《宁海路》里,徐路写一条路的十年,将街边那些音像店蛋糕坊小吃摊的由盛转衰娓娓道来,交织着大学时代的青春回忆,每一个有城市情结的人读来都会心有戚戚,但结尾处他却话锋一转,以一句宁海路上的麻将搭子还在不?只要有他们在就没事!打破这几近忧伤的情绪,颇有那么点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的潇洒意蕴。大城市小儿女,嬉笑怒骂,一餐一饭之间,樯橹灰飞烟灭。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有人将《快活馋》里高军和徐路分别比喻成金庸笔下华山派的气宗和剑宗,前者注重内功,而后者讲究招式,似乎不无道理。而有意思的是,这两人不约而同地,都不太愿意被冠上吃货的名号,这也难怪,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感慨,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背后的故事,已足够让人回味再三了,那一份闲情雅趣,又岂是简单的吃货二字可以概括的呢。 
   
 【刊《京华时报》4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