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要吃饱,天津的似乎能够符合这个要求。总的来说,物美价廉,个大量足,性价比较高。好多还是从上辈传下来的,选料,工艺,做法,用具,都有自己的诀窍。而且以回民经营的居多,小吃品种多,做的地道。
话说红桥区洪湖里地区,自八十年代建成,逐步兴旺发达,早点小吃,饭馆饭店五花八门,代表了天津特有的风味。笔者知道有家嘎巴菜铺是老爸传下来的,老人家把嘎巴菜,炸果子的技术传给老三,把烙烧饼的技术传给老五,租了两间门脸,间隔大约二十米。两家呼应联合,买卖都不错。等到兄弟陆续结婚,娶了媳妇,一点点就分出差距来了。先说老三,每天中午一点多,老三就顶着太阳,在门口摊煎饼,大张大张的,直径差不多有700毫米,媳妇在屋里磨豆子,调浆,然后帮助老三在竹竿上晾晒,两口子好不忙乎,没有闲的时候。
老五的烧饼铺,清锅冷灶,出来进去,就是老五一个人,按理,他也应该下午就准备明天用的东西,比如油酥呀,芝麻呀,那时候还没有地沟油,刚出炉的烧饼,酥脆喷香,老爷子上辈传下来的烤炉,一层一层,出来的烧饼都是焦黄代嘎。慕名购买的人川流不息,甚至经常排队。有时就能看见老五的媳妇打扮的花枝招展,到他的钱柜去拿钱。拿完就走,从不帮助他干点什么。如果风平浪静,平安无事,两个店铺养活这两家人,也还可以。
谁想政府通知,退路进厅,临街店铺,限时拆迁。这下子,可把小哥俩给撩旱地喽。底商买不起,楼群不让干,到别地要先解决子女上学,水电气,全套的工具用具,还有煎饼及材料,果子的工具和材料。当时一个烧饼铺大约需要十平米,门口有点地方。嘎巴菜铺需要二十多平米,因为自己摊煎饼。要晾干,要切柳叶片。
说实在话,如果以前政府做工作,还能做到提前安置,先挖渠,后放水。现在的政府变了,只要结果,不计过程。那么我们喜欢的嘎巴菜就这样眼睁睁地没了。
目前天津市的确还有很多嘎巴菜铺,但是很少有自己摊煎饼的,都是从农贸市场批发来的切好的锅巴,大小不一,卫生不一,所以,俺在上篇介绍了几家靠谱的早点部。老味传承,谈何容易。
今年,和平区申请非遗,就报了一家《二嫂子煎饼果子》据说原来也是红桥的,三代传承,为了保证质量,自己炸果子,自己炸果壁,用的都是亲戚,租了两个偏单,每月房租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试问,亲戚就可靠吗?亲戚就不跳槽吗?中国有专利无保护。谁在你这干,你都要教会他,等他会了,就出去自己干了。谁也没治。
国家在最近又提出工匠精神。俺听着好像应该是提高劳动者地位的信号。可是,你有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吗?我们国家有那种尊重科学尊重能工巧匠的氛围吗?
还有天津北京都比较喜欢的面茶,我在护国寺小吃城看见标牌写着,毫不犹豫,来上一碗,等他给我,顿时惊讶万分,怎么成这等模样。稀稀的淡淡的,实在不敢恭维。
弟弟知道我喜欢这口,特意告诉我王顶堤楼群里,新开了一家,就是贵点,但是做的不错。一天,我特意骑车到那尝尝,很小的屋子,就熬了一锅,只有面茶,其他东西一律不卖。我和弟弟每人一碗,确实好。糜子面,放姜片熬,带咸口,两层芝麻盐,芝麻有面有粒,厚厚的一层麻酱。转圈喝,不带沾碗的。早早的就卖没了,想吃,明天早来。其实这就是特色,就是好吃不多给。什么好东西,做得多,就要差许多。再有,现在好多材料的味道,产地,加工也都变了。原来几个小时的工艺流程,现在几十分钟就完成了,那味道能一样吗?
早点小吃本来属于微利行业,挣得是辛苦钱,现在可好,外地打工的,恨不得把本钱一个月捞回来,三个月就要把孩子学费赚回来,急功近利,什么便宜进什么。然后低价竞争。脏乱差,等到没人去,关门改行,殊不知,在人生经历中,关停并转是多么大的背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
俺还认识一个老板,那时我们曾经在一起办学习班,他跟我说,我新开了一个早点部,以馄饨为主,大饼,果子,有人送。开始,买点大骨,鸡架,熬汤,卖的呗好,,后来,汤不够了,我就来勺大油(猪油)掺点面粉,凉水一开,冒充骨头汤。我想笑,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结果,不出所料,三个多月,这个早点部就没人去了。
其实,何止是一个早点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见利忘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