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美食情感文化财经 |
前几天,部队的老连长莅临许昌。
老领导来了,自然要热情招待。一番接风洗尘,安排妥当后,第二天便陪着老连长到神垕镇去参观古街,品鉴钧瓷。
时至中午,在禹州的战友催促着去就餐。遂一行人两辆车,在战友的带领下,从神垕镇出发,七拐八拐地行驶了1个多小时,抬眼一看,居然到了郏县的冢头镇。
只见这里旌旗飘扬,街道两旁林立着不少的饸饹面店,其中两家网红饸饹面馆最为显眼。本以为战友要带我们去网红店内品尝网红饸饹面,不料车辆在他的指挥下直接开了过去,远远地看到路边一个“明清楼”大招牌后,车拐进了一个小过道后停了下来。眼前一座三层小楼矗立,穿过厅堂,来到后院,只见一座青砖小楼紧紧挨着新楼而立,葡萄藤架攀附在门楣之上,墙壁上釘着两个标牌,分别显示为“闯王阁”和“梁文才故居”。
该建筑为明朝举人梁文才的故居,当地人称为“闯王阁”。该楼为砖、石、木结构,看上去坚固异常,楼高9米,并配有东西厢房、院墙、大门等。走进古楼,墙上闯王李自成捉刀的画像,以及屋顶粗壮的横梁,为这座小楼平添一种粗狂的气息。
据百度介绍,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月,“闯王”李自成在冢头镇柿园中了埋伏,险些被俘。此时天降大雨,李自成不幸又得了伤寒,病倒在高庄十方院庙内,危难之时被梁家人发现,并把李自成领到家里,熬姜汤让他服下,并让他住在楼上休养,精心照料。李自成病愈后重整军队,连战连胜,士气大振。
后来李自成二次南下,路过西寨村,不忘当年梁家恩德,多次来梁家看望老人,并在楼屋北墙题诗一首:“仰慕举人梁文才,积德行善功千载。身染伤寒遭磨难,梁氏帮我脱病灾。留得强体战重开,旗开得胜明军败。为表老人大恩德,免除劳役皇粮债。”落款为“李闯王” 。可惜“文革”时期,原手笔墨迹被刮掉了。
如今,闯王阁已经被修葺一新。粗壮的房梁和古朴的楼梯,都重新上漆。闯王阁外的墙上,也新画了关于李自成的故事和传说。
小楼前,两侧各盖有厢房,均为仿古建筑。厢房内,好几桌食客坐在里面已经开始享受美食。
我们的餐位订在老建筑的堂屋,跨过门槛,走进堂屋,屋内悬挂着李自成的画像和一把宝剑,屋内摆放着条几、方桌和靠背木椅,均为有些年头的老物件。沿着一旁的木制楼梯可以上到二楼参观,但二楼从不接单。
这是一座明清时代的建筑,故名明清楼。
说话间,服务员端上了饭菜,有扒羊肉、小酥肉、羊大骨、铁板茄子等,扒羊肉肉烂酥香,入口即化,小酥肉是羊肉的,蒸的粉粉的糯糯的,十分可口。
简单的饮用了几杯白酒,主打的饸饹面就端上来了。
一碗面,汤色浓郁,红油飘香,面条圆润洁白,羊肉酱香,配以翠绿的香菜末和葱花,让人未吃先起欲。
“我不吃辣椒!”
看到碗中的红油,同行的一战友大声说道。
“没事,不辣!”
挑起一块面送入口中,慢慢品味,面筋道中透着麦子的香味。吸溜一口羊汤,汤香而鲜,没有一点杂味,辣椒的辛辣根本就品咋不出来。尝一片羊肉,入口还没咀嚼,肉已酥烂,香气却在尽情地挑逗着舌尖的味蕾,让人不忍停筷。
很快,一碗面便下了肚腹。此时,一直嚷嚷减肥的我,方才想起来自己又没有抵制住美食的诱惑。
事后回味,百度学习时方才明白,如此不显眼的冢头镇竟然素有“小上海之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原名镇,曾孕育出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大将纪信,汉文帝之母薄姬,清朝诗人仝轨,近代抗日名将牛子龙等。
匆匆而来,匆匆离去。匆匆的脚步,总会给人带来些许遗憾。但在古建筑里吃了一碗饸饹面的场景,却让人十分难忘。
藏在古建筑里的饸饹面,看似远离了这个“网红”的时代,却是传统中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