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2016-02-01 22:41:57)
标签:

历史

情感

图片

文化

    上个周末,已经临近小年。按照惯例,我回老家告诉妈妈,祭灶那天是周一,由于要上夜班的原因,我就不再回来了。听到这话,正在和我絮叨着琐碎家事的妈妈愣了一下,随即说:“没事,忙就不要来回跑了。我包点儿饺子你奶奶俺俩吃吃就行了。”可随后又,念叨了一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谁来祭灶呢?”听到妈妈的念叨,我随即安慰妈妈说,实在不行,就让哥哥或他的儿子在祭灶时过来点点炮,烧烧纸、祭祭灶。

     开车回许昌的路上,妻子问:“男不拜月,你不祭灶,这是谁定的规矩啊?因为什么呢?”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是民间的一个民俗,究竟是因为什么,从何而起?具体的缘由我也说不上来。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只记得,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一轮圆月升起时,父亲就会在院子中央摆放一张小方桌,桌上摆放着月饼、苹果、梨、柑橘等贡品,点上两支蜡烛,再置一香炉,一切东西准备停当后,年迈的奶奶就会迈着小脚颤巍巍地走到小方桌的南方,面北背南虔诚地跪在地上,焚起三炷香,点燃黄表纸,口中念念有词地祷告着“月奶奶,照俺家,保佑孙男娣女有钱花……”其大意就祈求月神奶奶保佑一家平安、健康、幸福之类的。那时,奶奶称这个仪式为“愿月”。“愿月”的仪式进行完毕后,一家人便会围坐在小方桌旁边,一边分食月饼和水果,一边赏月。

   

   而每年的小年下午,妈妈和奶奶会早早地盘馅儿、和面包饺子。不过,饺子馅儿一般由两种,即素馅和肉馅。素馅饺子常常要包成元宝形状的,一排排地摆放在簸箕内。肉馅饺子则是正常的包法,没有其他的花样。等到暮色稍有时,便开火烧水准备煮饺子。通常先煮的是素饺子,因为素饺子是让灶王爷享用的。不知道为什么,逢年过节需要祭祀用的饺子,奶奶和妈妈都是用的素馅饺子。饺子煮熟后,父亲端一碗饺子摆在灶王爷的牌位前,焚香、烧纸,而后大声让我在院子中间点炮。祭祀仪式完毕后,那一碗素饺子由父亲吃掉,小孩子是没有份的。当然,那时的我们对素馅饺子根本就不感兴趣,因为能吃上肉馅饺子才是我们都口福。
   中秋和祭灶,应该是老家人较为看重且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吧。在每年的交替轮回中,一次次目睹了两个节日的简朴又隆重的仪式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语也印记在了我的脑海中。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其意为男人不拜祭月神,女人不祭供灶神。民间故事传说中认为月神是太阴星君,又称月姑、月亮仙子、月亮娘娘,道教中的女神。现实生活的原型就是嫦娥姑娘。传说中的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偷吃灵药而升天,才使得俊男靓女每年八月十五才得以相会。因为月神嫦娥是个绝色美女,一个纯爷们儿向漂亮女子献殷勤,怀的是什么念头,便不言而喻了。

 

    祭灶习俗在先秦时期属国家法律规定的五祀之一,万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里告黑状,那就麻烦了。所以,过去家家都很重视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各种方式“贿赂”灶神,让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汇报工作”。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祭灶的日期各地是不定的,但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主,即所谓“金三银四”,也有少数地方和人家,如船民是二十五祭灶,这便是“官三民四船家五”一说。据明代《北京岁华记》,北京人多在二十三日“祀灶”,这与皇城根儿多官宦之家有关。不论选在哪一天过小年,有一个潜规则是不变的,即不能让女人主祭——“女不祭灶”。“女不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写道: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这说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时便要求女人回避了。为什么不让女人祭灶?民间传说,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个很有范儿的小白脸,用现代的话来说,灶神是位帅哥。试想,一个女人拜倒在美男子的脚下,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女人出轨的兆头么?

     总而言之,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均与回避“男女之嫌”有关。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其实,就“女不祭灶”之民俗,我也曾与友人探讨过,友人说:“女不祭灶的民俗是应当遵循,那么,如果常年在外工作或者务工的男人赶不回家,难道家中的女人就不过祭灶了吗?”是啊,友人一句质问的话,让我心中顿时释然。昨天,刚刚看到一则新闻说,昨天是农历的小年,全国迎来了春运的首次高峰。于此,我便理解人们为啥要赶在小年前回家的缘由了。

    同样是昨天,清晨醒来,当我在为回不回去过小年而犹豫不决时,妻说:“你给妈妈打个电话,探探她的口气。”当我拨通妈妈的电话时,妈妈第一句话便问:“你回来哩?”语气中充满了惊喜。顿时,我当即决定回家。我知道,自父亲去世后,妈妈和奶奶每逢过节时,对儿子都有一种依赖。这种依赖,是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

    其实,我的老家离许昌也就是20多公里路,开车回去一趟确实很容易,也很方便。我和妻赶回家中时,妈妈已经把包饺子的馅和面都准备好了。简单收拾一番后,妻子擀饺子皮,我和妈妈包饺子,奶奶则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我们有说有笑的,乐呵呵的笑容挂在脸上。中午12点不到,香喷喷的饺子便端上了饭桌。

    吃饱喝足后,我对妈妈说:“我得走了,下午要上班呢!”妈妈笑着连声说:“走吧,走吧,别挂念俺了!”

    在返回许昌的路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句俗语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此时,我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