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酹(lèi)江月。
宋代大文豪苏轼一首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人传唱至今。深秋的一天,我们摄友一行走进位于郏县的三苏园,缅怀古人的同时,再次吟哦起了《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代文豪苏东坡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郏县。苏东坡为何选中郏县为他的最终归宿?是因为郏县风景秀丽与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相似,还是因为蜀道崎岖难以归葬?苏东坡的这个选择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也给郏县平添了一种厚重。
对于苏东坡究竟是为何葬在了郏县,苏洵、苏辙他们父子三人的墓又有和讲究,通行的摄友也提出了疑问。但更多的同行则是吟哦起来
《赤壁怀古》这首传唱至今的词。


苏东坡的塑像,当时好像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正在这里录像拍片。苏东坡和他们父子三人的墓都是面向西南方向的,据说是因为怀念和向往远在四川的故乡。

三苏坟前,一位老者摆起了卦摊儿,仿佛还是个失明者。不过,三苏坟前算卦,好像是找错了地方。

坟前的石人。


石马。

三苏坟前的古柏树,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墓前的石供桌,都是文物了。在墓的两侧装有摄像头。

园内的碑林。
对与三苏坟墓为何会在郏县,我一直以来以为这里是他们父子三人的衣冠冢。可百度查阅资料后,感觉自己的以为是错误的。大致介绍如下:
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三苏坟背依嵩岳余脉莲花山,面对汝水旷川,黄帝钧天台在其前,左右两小岭逶迤而下,宛若峨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坟院四周有墙垣,南垣正中开门,古朴典雅,门两边所蹲石狮森严威风。陵门内矗立一座高约两丈、宽丈余的石坊。左右坊柱上镌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坊后是飨堂三间,飨堂后是祭坛,祭坛后是三苏坟冢,院内院外遍植柏树,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有“苏坟柏树数不清”的说法。院内碑碣林立。坟院门外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羊等。坟院西南三百米处有广庆寺。寺内有三苏祠,供奉三苏塑像。寺祠坟前罗列历代官员修葺、祭祀碑刻。其中有清乾隆年间河南巡抚毕沅所立者,称“毕沅碑”。毕沅曾编纂《续资治通鉴》,精研金石之学,官至湖广总督,名声甚重。1996年,在广庆寺东高台地上新塑苏轼雕像一尊,基座用大理石砌成,巍峨飘逸。
三苏坟195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以来,郏县县委、县**加大了对三苏坟的开发建设力度,在广庆寺重修了钟鼓二楼,重塑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塑像,在三苏祠建起了卷棚,在广庆寺东跨院建成了东坡碑林,启功、李铎等当代著名书法家为景区多处匾额和楹联书丹,大大提高了三苏坟的文化品位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