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蜗居”家庭的买房计划

标签:
房产 |
真真,就像这个名字一样,结婚十年,她的生活过得踏实、劳碌又琐碎,挣钱糊口,相夫教子,倘若不是购买新房打乱了她的生活秩序,家、单位、菜市场三点一线好像注定是真真下半生不变的轨迹了。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促使她下定决心,为改变窘况、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奋斗。
相关链接:
《蜗居》的经典台词:
:你第一眼看到蜗牛,你在想什么?
宋:我在替它担心啊,它这么慢,这么小,这么弱,需要在这个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随便谁一个无意的脚步都会把它踏扁了,我很舍不得。
郭:没想到像你这么刚硬的人,会有这么柔软的心。
宋:应该说是软弱。其实大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像这蜗牛一样,背着重重的壳,慢慢地爬行。我有时候在想,如果蜗牛没有壳,那会不会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或者像鱼一样在水里游弋?但它是蜗牛,只能爬行。
郭:你知道吗?小蜗牛曾经问过妈妈一个问题,它问,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这么重硬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支撑,爬得又慢,所以就需要一个壳来保护我们呐。小蜗牛又问,可是毛虫姐姐它也没有骨骼,爬得又慢,为什么它就不用背这么重又硬的壳呀?妈妈说,因为毛虫姐姐可以变成蝴蝶呀,天空会保护它。小蜗牛又说,蚯蚓弟弟它也不会变成蝴蝶,那为什么它就不用背这么重又硬的壳呀?妈妈说,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它。小蜗牛哭了,它说我们好可怜呐。天空也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你猜,蜗牛妈妈怎么回答它?
宋:怎么回答呀?
郭:妈妈说,我们有壳,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真真自述:
1.我的家就是
一个典型的“蜗居”
前段时间,电视连续剧《蜗居》收视率很高,光听这名字,就知道与房子有关。我从头到尾一集不落看完了,确实深有感触。住着大套房的人看这部剧,可能纯粹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因为与自己无关啊。我看这部剧时,心里酸酸的,想哭,因为我就是一个典型的“蜗居”族,对没房居住的窘迫体会太深了。
我结婚已经10年了,女儿9岁,读小学四年级。儿童专家说,小孩子四五岁就应该和大人分床、分房间睡了,我女儿至今仍然和爸妈挤一张床。不是我们不想分床、分房间睡,而是实在没地方。我家住的是两室一厅的老式小套房,面积只有55平方米,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都非常小,这个小套房本来只够住一家三口,可多年来,硬是塞下了5口人。客厅里,电视、冰箱、沙发、茶几占据了2/3的空间,剩下的地方仅容两个人“填空”,两间卧室都只能放置一张双人床、一个床头柜、一个大衣柜,乱七八糟的物什都堆放在阳台上。由于楼间距小,光线不足,一进门,给人的感觉就是昏暗、拥挤、压抑。
我结婚时,公婆住在单位的一间小平房里。婚后第二年,小平房扒了,老两口没处安身,只能和我们挤住在一起。那时,我和丈夫还沉浸在温馨、浪漫的二人世界当中,生活放松、惬意。公婆忽然与我们同住,空间一下子狭小许多,心理上很不适应。不久,我的女儿降生了,小孩的哭闹声、大人的说话声,吵得我整天头脑乱糟糟的,有种快要崩溃的感觉。尤其是夏天,房间又小又热,像个蒸笼一样,敞着门休息吧,就在公婆的眼皮底下,不方便,不好看;关着门吧,汗如雨下,闷得透不过气来。还有就是给小孩儿喂奶、在卫生间洗澡这些杂事,反正两代人都挺尴尬的。实在没办法,我的公公婆婆除了吃饭和晚上睡觉的时间回家,其余时间都是在街头转悠,六七十岁的人了,一年四季如此,说起来也怪令人心酸的。
2.“鸽子笼”里的烦心事儿
多年来,我和丈夫也多次想过买房,然而,居高不下的房价让我们“望房兴叹”。我和丈夫从事的都是最基层、收入低的职业,两个人每月的工资加起来不到2000元钱,买菜做饭、添置日用品和衣物、参与亲朋好友的红白事,“青黄不接”的现象是常有的。孩子上学后,她的爷爷、奶奶主动承担了学费,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但是我们的存折上始终没有出现过5位数。
收入仅够温饱,我们没有实力投资做生意,没有能力抵御突发事件,没有余钱外出旅游,更无法奢望买房。数万元首付我们拿不出来,近千元月供也不敢保证,日子过得实在是不舒展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钱百事哀。我心里苦,丈夫活得也憋屈,我不痛快,爱唠叨抱怨,丈夫不痛快,爱借酒消愁。这样一来,家庭矛盾就出来了,两个人闹别扭,先是口角,后是打架,小孩在一旁哭,老人在身后叹气。女人总是少不了爱和周围的人比较,到几个好朋友家里看看,自己的小窝就像一个简易杂乱的“鸽子笼”,有好几次,我都对生活感到无望,萌生过离家出走和离婚的念头。
闹得最凶的一次,是丈夫酒后打我,那天我们俩先是在卧室里争吵,他动手打我,我就从卧室跑到了客厅,他追到客厅,抓住我的头发把我摁倒在地板砖上,竟用穿着皮鞋的脚踢我,当时我婆婆在家,见此情景惊慌失措,拦也拦不住。我蜷缩在地上不禁痛哭失声,绝望到了极点——我嫁到这家以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住在小窝窝儿里艰苦度日也就罢了,还要挨打受气。我赌气带了衣物离开家,寄居在朋友家里长达一周时间,丈夫和公婆多次带着女儿来赔理道歉,我的怨气才算消退。
3.买房计划
成了全家人的凝聚力
我娘家在外地,结婚10年来,我的父母兄妹没有来我家住过一天——没地方住啊。他们来看望我,总是吃顿饭、说会儿话就走了,我和丈夫也不敢邀请朋友们到家里来玩——没处下脚啊,兜里那点钱更撑不起脸面。
我女儿入学时,学校对家庭户口、房产等手续卡得很严,我们拿着手续说就住在这个学区里,校方不相信:“一家五口人住在55平方米的小屋里?不会吧。”他们还派人专门到我家来核实了一下。孩子慢慢长大了,也不时会问:“妈妈,咱啥时候能住上大房子啊?”我抬头望望窗外,眼前一片迷茫。听专家说,分床太晚对孩子身心健康都不利,为了孩子的成长,我暗暗下决心,得想办法改变现状,再苦再难也要凑够首付的资金。
真是屋漏偏遇连阴雨,我公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脑血管病加糖尿病,这几年,时不时住院治疗。去年,他上楼梯时不慎跌了一跤,一下子就动不了了。送到医院治疗一个月余,欠了几千元的外债,最后不得已拉回家里慢慢调养。
有时候压力是能产生动力的,人在被逼得无路可退时,只能另想办法。我和丈夫在业余时间开始干点儿小买卖,卖过早餐,卖过小饰品,我还做过化妆品促销员。一天到晚辛苦奔波,收入尽管微薄,但总算是除固定工资外,多了一份“额外”的收入。就这样干了两三年,公公的病情逐渐稳定了,我们全家坐下来,第一次把购置新房摆上议事日程。
选址,看楼盘,签合同,缴首付,每进行一个环节,我们都像《蜗居》中的郭海萍夫妻俩那样小心谨慎、反复思量,毕竟,我们的血汗钱一定要花得其所。买房付诸实施后,最轻松的是我家的小姑娘。“噢,要住大房子啰!”她兴奋得睡不着觉,甚至开始设计她未来的闺房了:“墙壁要刷成粉红色的,上面贴上我最好看的照片,窗帘得要那种小碎花的,窗台上放上一盆吊兰,旁边再放上我的毛毛熊……”看着她那充满幻想的样子,我和丈夫先是微笑了,随后都悄悄地拧起了眉头——毕竟一个月1000元的月供包袱铁定由我们俩背上20年了。
不过,与入住大房子的幸福感相比,压迫感还是退居“二线”。现在住的“蜗居”我们不打算卖,因为卖也值不了几个钱。这样一想,幸福感又增加了一倍:新房子来了,老房子不去,我们不是有两套房子了吗?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啊,有了合适的房子,就好像心灵有了归宿。围绕买房这件事,我今天说出了一个平凡人的烦恼与幸福,不知道你是不是有同感呢?
记者手记
《蜗居》很火,火到哪种程度?有一回我逛奎楼商业街,接二连三碰见不少女店员坐在笔记本电脑前看这部剧,连上门的顾客也懒得起身招呼。都说这部剧演得很真实,“点”住了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要害。朴实又乐观的真真,没有高学历,没有好口才,与郭海萍差距挺大,但同样在为买房艰辛奔波。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市民可爱、可亲、可敬的那一面。
来源《许昌晨报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