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清明祭祖
刘跃民
先人坟头野草花,清明祭祖归故家。
于今细柳年年绿,终古松柏万年发。
人世几回伤亡事,音容已旧未报答。
片片相思化飞雨,报于春风和泪下。
昨天,一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清明节就要来,他写了一首诗,想通过我在报纸上发表出来,以此怀念先祖。
挂断电话后,偶仔细地品位着这首朋友的诗,不由地联想到了自己。“什么时间是清明节?”想到这个问题,连忙去翻日历,才知道清明节真的就要来临了。
回想出来工作的这几年,偶只知道中秋节、春节等大的节日时期回到家中,看望看望父母。而清明节却早已在脑海中荒废了。想起这些,真是惭愧。
最近一段时间,把清明节和中秋节定为国人的法定假日的呼声一浪高似一浪,也引起了众多国人的高度关注。仔细想来,这些呼声也并非无道理。因为国人是一个最重感情的民族,而祭奠先祖则是一个最有普遍意义的方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诗人对清明时节人们祭奠先祖的描绘。回想当年,在我的老家,每到清明节时节,族人们就会带着铁锹,烧纸等祭奠物品来到先祖的坟地,一番祭奠之后,挥锹挖土,向先人的坟头上堆上一层厚厚的黄土,最后还要在坟头顶部堆放一大大的、圆形的土球,有的则刻意地选择那长有绿绿麦苗的土球,以示人丁兴旺。添完土后,大人们则领着孩子将折来的翠柳,围着坟墓转扫一圈后,将柳枝插在坟墓上,这就所谓的扫墓。大人们说,到祖坟里去转一圈后,哪个坟头最大,哪家的人丁就最兴旺。虽然扫墓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简单的仪式,但在扫墓人的心中充满的则是对先祖们永久的思念。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正是先祖们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那坚韧不拔地开拓,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老人们常常教导我们的是“做人,千万不能忘本!”而这个本就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清明节,我一定抽时间回去,也希望千千万万的、在外忙碌工作着游子们挤出时间,回到家中,到先祖的坟前,给先祖们叩一个头,为先祖们的坟头添一把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