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着平常心 参与竞聘会

(2006-12-17 09:11:00)
标签:

杂谈

竞聘演讲报告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我叫@@@,今年33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此次竞聘的岗位是时政记者部副主任。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不去竞聘正职的岗位?说实话,决定参加这次竞聘前,也曾考虑再三。我认为,只有先当好配角,才能做好主角。今天,我能够站在竟聘演讲台上,一方面,表明我对报社领导推行竞聘上岗机制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有限的才华。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必将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更加有利于我的工作。
竞聘时政记者部副主任这个职位,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个有利条件是有较长的新闻从业经验。
回首我的新闻从业之路,可谓一步一个台阶。2000年年初,身为基层通讯员的我,一步跨入许昌电视台的大门,成为电视台新闻部的一名新闻记者。两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使我对新闻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2002年年前,当许昌晨报的前身——《社会晨刊》的大旗立起之时,我毅然报名应聘,跻身于数百人的激烈角逐之中。经过一番笔试、面试、实地采访等一系列的考试后,一路过关斩将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踏入了许昌报社的大门,荣幸地成为了报社的一员。4年来,在报社领导和各位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的新闻意识、工作能力均得到了突飞猛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并顺利成为《许昌晨报》首批提拔起来的部室副主任。几年来,我先后采写出了大量的新闻稿件,较好地完成了报社领导赋予的各项新闻采访任务,并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三等奖、河南省好新闻奖二等奖、许昌市好新闻奖等奖项。
第二个有利条件是具有较长的“配角”工作经历。
2003年,《许昌晨报》正式诞生后,历史的使命和报社领导的信任将我推向了热线记者部副主任的岗位;2005年7月份,我被调整为时政记者部副主任。在任职期间,我服从领导,积极配合正职开展部室的各项工作,协调上下各方,团结同志,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部室的各项任务。在此期间,在我的积极配合下,我们部室先后圆满地完成了去年的两会报道工作,策划报道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系列报道,探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报道等大型策划报道。这些大型策划报道任务的圆满完成,在见证我由一名普通记者向一名中层副职干部的成长历程的同时,也为我更好地当好中层副职这个角色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具有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虽然我平时生活比较随意,但在新闻工作上一点都不含糊,能够做到思路清晰,行止有度,头绪分明,恰到好处。在时政记者部任副主任期间,在工作上服从领导,服从管理,不抬扛,不拆台,能够较好的处理协调好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另外,我还担负起了市委、市政府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的任务,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政治报道任务,没有出现一次政治差错。在搞好时政新闻报道的同时,我还采写出了《昔日为保姆  今朝成亲人》 等多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新闻稿件。
回首几年来的工作,无论在是工作八小时内,还是在工作八小时外,我均能做到兢兢业业。下面,我将运用三个关键词来阐述我竞聘成功以后的工作设想。
第一个关键词是:配合
副职必须会配合。这个“会”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主观上的“会”,就是愿意或主动的意思。首先,时政部副主任是个副职岗位,而副职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配合主官开展工作。我既然申报这个职位,这就表明了我的态度。其次,我找不到不主动配合的理由。虽然我年龄大点,社会阅历多点,但对于新闻工作来说,我只能算是个新人因此,我找不到任何不配合的理由。“会”的另一层含义是客观上的,即是否善于的意思,就这点讲,我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在我担任热线记者和时政记者副主任期间,我先后与两位主任搭档工作,我一直是做配合工作。事实证明,我们不仅在工作上和谐,更是在个人性格的和谐,不仅是在表面气氛上的和谐,更是在内心深处感情上的和谐。因此,如果此次竞聘成功,我将一如既往地配合主任开展工作,并齐心协力带出一个和谐的部室。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
都市类报纸的时政新闻如何做?是板起面孔还是笑容灿烂?这是晨报领导和各位同仁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担任时政记者部副主任以来,我一直都在琢磨着这个问题。因此我认为,明年,许昌晨报时政记者部的工作,首要的就是如何在时政新闻报道上进行创新。
一年多的时政新闻工作经历,使我对时政新闻报道工作有了肤浅的认识。大河报的杜文育老师曾经对我说,时政新闻的创新就是把硬新闻变“软”,而这个“软”字的关键就是找准切入点。我认为,上至国家出台的新政策,下至各级政府部门的新动作或新规定,每一项都与老百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点,而这个关联点就是我们时政新闻的切入点。因此,明年,我将积极主动配合主任,认真分析、解读政府部门的每一项新政策、新规定,而后运用平民视觉来找准政府与群众的关联点,把握好时政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把政府部门的硬政策、硬规定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信息,软化成群众喜闻乐见并能从中受益的软新闻。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内,探索出以独特视角软化时政新闻的道路,并将其归纳总结出来传授给晨报的每一位同事,从此改变时政新闻难做的局面。
第三个关键词是:策划
听到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人说新闻策划是策划部的事情。我认为,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新闻策划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它代表着你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在动脑子,是否在不停地去琢磨事儿。
新闻像其它商品一样,都有一个淡季和旺季的现象。我认为,媒体缺乏吸引受众的新闻热点,尤其在社会生活较为平静的时期,发生较大新闻事件的几率不大,于是出现鲜活稿源偏少、时效性差、质量下滑、受众关注度降低、报纸减版等现象,这一时期或这些日子就为新闻的淡季。新闻淡季通常表现在传统的节假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放假休息,公务活动、企业活动减少,信息流不再活跃,新闻报道也受其影响呈现出淡季的疲软态势。这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安度新闻淡季的关键就是策划,只有改变过去的“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再达到“种米收米”的效果,才能是时政新闻报道达到淡季不淡、淡中求旺的效果。因此,我对新闻策划有如下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是改变围着会议、部门或领导转等“等米下锅”的做法,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把从会议、部门或领导活动中得到的信息,与群众所需所想结合起来,并进行策划,做深做透;二是主动出击,在节假日的淡季时节盯住社会联动服务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不放,组织记者集中采访群众节假日期间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统筹归纳,梳理出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新闻;三是抓住节日、假日、纪念日、新法新规实施日不放,独辟蹊径,找准切入点,运用平民视角进行策划,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吸引受众参与后,再做大做透;四是小事做大,大事做强做透。从而使我们的新闻热点不断,淡季不淡。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配合主任努力工作,积极做好新闻策划,确保时政记者部月月有新闻策划的目标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今天的演讲,我没有大讲套话、大喊口号,只是谈了一些我对工作的所思所想,但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是实话,是心里话。“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如果此次竞聘成功,我将更加努力工作,积极主动当好“配角”,确保时政记者部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如果不成功,无论什么原因,我都不会后悔我参与竞争的选择。我将一如既往,安安心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在竞争中经受锻炼,在挫折中接受考验,向竞争的优胜者学习,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求真知,长见识,学本领,做贡献,立足岗位成才。
    这就是我的演讲报告,也是我的真情告白。
谢谢大家!
            
                                                                                                2006年12月16日

 

 

上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梦和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