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花落河北涿州引发许昌反思

(2006-09-03 13:43:00)
标签:

杂谈

涿州抢注“三国文化之乡 
许昌奋起捍卫特色文化
记者 王现科
6月13日上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落户河北省涿州市,正当涿州市为此而大张旗鼓地庆祝时,这一消息在“汉魏古都”许昌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最为直接的连锁反应是,我市的文化界和旅游界引发了一场如何保护和开发许昌知名文化品牌的讨论和反思。
涿州,一个很多许昌人可能还一无所知的城市,却在突然间成了“名正言顺”的三国文化之乡,这不能不令许昌人感到错愕和遗憾。看了在互联网和多家媒体上流转的这则消息,很多人在问,为什么拥有80多处三国遗迹遗址,有着1800多年三国文化历史,享有“闻知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美誉的许昌缘何不能成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8月23日,记者从许昌市文联获悉,为及时保护许昌独有的文化资源,我市已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提出了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申请 ,同时提出申请的还有“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和“中国腊梅文化之乡”。在痛定思痛之后,一场捍卫城市特色文化品牌的保卫战在我市正式拉开了帷幕。
                           河北涿州抢“花冠”   “曹魏故都”引震动
2006年6月13日,河北省涿州市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同时,“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也宣布定址于涿州。此消息通过网络发布当天,我市在许昌招商网上,许昌三国文化旅游景点合作开发项目被重点推介,此规划项目中有河南省首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汉魏故城遗址”、“毓秀台”、“愍帝陵”、“汉张公祠”、“三姓柏”、“白马冢”、“徐晃墓”、“郄虑墓”等,一期总投资2000万元,将按《许昌县志》记载“古城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的规模,重现汉代都城的风采。河北涿州率先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消息,对正在加大三国文化遗址、遗迹开发力度的许昌来说,引起震动是毋庸置疑的。
一位网友在论坛中说,他可以在许昌找出多于涿州数倍的历史典故。他认为,能够代表后汉以及三国时期最高文化成就的,只有在中原许昌曹魏控管区域内的——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  而许昌在三国时期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三国历史文化的名城。
“震动很大!”市文联主席谢玉好告诉记者,当看到河北涿州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消息后,立即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亚等都先后对此做出了批示。
“相比涿州来说,咱们许昌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条件更加优厚。”谢玉好说,许昌有着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在《三国演义》中,有51回与许昌有关,有172处提到许昌,许昌有80多处遗址、遗迹与三国有关。在许昌,有关三国的典故和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人人均耳熟能详。但许昌之所以没能最早获得“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荣誉,其原因就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意识还不足。
据了解,“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是由中国文联下属的中国民协命名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保存和开发民间文化。目前,在市文联的牵头下,我市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材料已经报送到了中国民协,同时报送的还有“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和“中国腊梅文化之乡”。谢玉好告诉记者,虽然我们申报的晚了,但中国民协认为我们的材料内容比较翔实,符合条件,原则上同意申报。“我们成为第二个‘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还是很有希望的!”
                                        文化底蕴极丰厚   三国之乡当无愧
“说曹操,曹操到。”这是流传在许昌的一句口头禅。其意是说正当人们谈论某人时,某人却适时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在许昌,如果你细心留意的话,能听到很多像这样有关三国时期的口头禅和民俗故事,譬如:“哭得像刘备一样”、“扶不起来的阿斗”等等。而有关这些口头禅的民俗故事或历史典故,很多许昌人均如数家珍。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时光追溯至公元196年,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曹操父子雄踞许昌25年,“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无数威武雄壮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曹氏父子在此兴文学,展文功,创立建安文学,一大批许昌籍的才子聚集在曹氏周围,为建安文学的发展推波助澜。有诗文典雅的阮禹,书法深妙的邯郸淳,文美词丽的繁钦,才华横溢的蔡文姬,字画绝世的钟繇等。在这些先贤圣哲的辉映下,成就了汉魏故都彪炳史册的三国曹魏文化。“煮豆燃豆 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这首《七步诗》,更是留下了千古绝唱。许昌不仅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曹魏集团赖以同吴、蜀抗衡的军事基地,同时也给许昌留下了独有的、极为灿烂的曹魏文化遗产和名胜遗迹。郭沫若曾说:“三国名胜古迹河南最多,河南中许昌居首”。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在我市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材料上这样叙述到,国内其它地方三国真迹遗存不多,而许昌著名的三国遗迹遗址却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汉魏故城、春秋楼、灞陵桥、毓秀台、射鹿台、华佗墓、张公祠……每一处遗迹都有数不尽、道不完的三国故事。
为继承发扬三国文化的传统,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目前,我市正在策划、拟建和打造与三国文化有关的景区景点,一系列大手笔的规划已眉目清晰:在原址上重建曹丞相府,在汉魏遗址上新建“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以建安文化为主体的建安大型公园,在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新建大型主题公园“曹魏三国苑”和以华佗墓为主体的华佗康体养生园等。“三国文化研究会”、“建安文化研究会”和“关公文化协会”的先后成立,《许昌三国大观》、《三国文化概览》、《三国胜迹神游》等书籍的相继出版发行,无不显示出在许昌这座古城三国文化底蕴的丰厚,三国文化流传的广泛和深远。
数十年来,许昌三国时期的地上地面文物得到了科学保护,三国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挖掘、整理和抢救,三国文化在许昌得以传承和延续,得以发扬广大。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专家经过论证认为,命名许昌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具有充分的依据,并将对推动原生态文化原产地的保护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化保护已迈步  开发利用当深思
8月23日,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刘平告诉记者,由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等称谓,是对当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威认定,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虽然河北涿州已率先申报成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但这并不影响我市的申报工作,因为,文化之乡的命名不是唯一的,它可以同时多个地方命名同一称谓。如果此次申报成功,我市将成为全国第二个“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并不是比谁是第一,而是看谁的文化底蕴深厚,谁能更加重视,更加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刘平这样认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昌错失了率先成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机会呢?市文联主席谢玉好坦言,在此之前,许昌并不知道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事宜,他们也是从网上才知道河北涿州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成功的。但这对于许昌来说,并不是错失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目前还有许多部门、许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认为这些都是无形的,是虚的,因此对历史文化和文化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
在此之前,我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史友仁曾多次通过媒体进行呼吁,要重视保护许昌的三国历史文化品牌,但很少有人站起来响应。史友仁认为,虽然许昌有许多关于三国的名胜古迹,但多是一些遗迹、遗址,“有说头、有听头,没看头、没玩头”,可观赏性都不强,而一些文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保护力度和意识也没有跟上。
谢玉好告诉记者,目前,我市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发掘和保护,像大禹文化、钟繇文化、吴道子故里、具次山神秘符号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发掘和整理后,均能涵盖我市地域文化的特色。“吸取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教训,我市将对上述的几项内容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展开申报工作。”
“申报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样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谢玉好说,如果我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申报成功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必将在无形中为许昌的经济、文化带来一系列的品牌效应和链条效应,出将对全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至少全国各地都知道三国文化的根源在许昌。从仅这一点上说,届时,我市的旅游、餐饮、服务、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等都会随之快速地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与贼结仇
后一篇:老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