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写作:“‘非虚构’就是你写的是真实的”转载

(2023-12-28 09:04:14)
标签:

教育

谈写作:“‘非虚构’就是你写的是真实的”

 


新浪读书:您对“非虚构”这种文体怎么看?它既不是虚构文学,但也不算新闻报道,因为它并没有一个热点事件……

何伟:“非虚构”在美国的传统是比较长的,特别是六、七十年代,有一些美国的作家是很重视“非虚构”的。在大学时,我专门读了一个关于“非虚构”的课程,现在我听说在美国关于“非虚构”的课要更多,这是一个传统。

但是在美国“非虚构”是很奇怪的定义,它是“Non fiction”,不是说“是”什么东西,而是说“不是”什么东西,很难下一个定义。但我觉得其实非常简单——你写的是真实,不能去创造什么东西。当然,你可以用小说的手法来写,不能虚构但可以借用方法。

新浪读书:在开始写作时,您是否会列一个提纲,或者有某种规划?还是说依靠灵感让它自动产生?

何伟:我写之前都有提纲,但我也会改。我是比较灵活的。有时打算那么做,但做完后可能会有所变化。

新浪读书:在文章中,您说道每天都会写作。而像《寻路中国》这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故事,您是一边写一边观察,还是等素材积累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写作?您如何构建这部作品?

何伟:积累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你收集不好、采访不好,根本没法去写。但有时材料又太多了,分类就变得很重要。比如按A、B、C、D……那样地分类,按照时间、地点等等,如果我要找一个东西会很快,当然这是在提纲之前要做的。每一个分类我都会认真地看,然后开始思考提纲,最后动笔写。我的老师也是用这个方法。

新浪读书:您在与受访者交流的过程中,会主动引导一些东西吗?会有一定目的性吗?

何伟:我不希望每个采访都那么正式。开始的时会比较正式,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开始慢慢习惯我,我可以在受访者旁边,在他/她工作的时候观察,会看他/她跟其他人是如何接触和交流的,这是最理想的。

我正在写一个药剂师的故事,我采访他很多次,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他工作时,我待在旁边,没有采访,而是看他与顾客之间如何交流。

在写《寻路中国》工厂的部分时经常是这样的,我看他们平日里怎么交流,这样会很自然。但是,这样做很需要时间,你不能第一次碰到一个人就这样做。我曾经在新疆采访导演姜文——那时我时间比较多,他就对我说:“你和其他的记者不一样,你不提问题。”我就是观察他跟其他人的交流。

新浪读书:卡波蒂曾经说过,写作前要“先将情感耗尽,然后才觉得自己冷静得足以分析它并使之形象化”这样才能写出完美的、有控制力的作品,不至于失控。那么您在写作中是包含情感,还是努力使自己做到冷静客观的呢?

何伟:我跟他是不一样的。他并不介入其中,而我写作时我也是其中一员。我是一个外国人,我必须要向读者介绍我自己,因为我是一个“奇怪的东西”。

新浪读书:外国人的身份会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使人们可能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那个样子面对您,导致某些东西变形了或被遮掩了起来,您会担心这个问题吗?

何伟:有时确实会有这个担心,这也是我花费时间多的原因。第一次碰到一个人可能会不太自然,但是会慢慢自然起来。

新浪读书:亨利-米勒曾经说过,“每天听人家讲另一种语言,会让你自己的语言变得锐利,让你意识到以前无法察觉的微妙之处。”您在中国和埃及都待了很长时间,您现在的语言风格的形成是否与此有关?

何伟:我学习汉语还有阿拉伯语就是这个原因。我觉得学习一门外语对于你的写作、思想有很大好处。你的角度会多改变一些,对我自己的发展很重要。

我来中国之前,我没有写过什么太丰富的东西,都是一些游记之类,都不太深。离开涪陵以后,我就开始写一种比较深层次的文章了,我觉得这跟学汉语是有很大关系的。我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学了汉语和阿拉伯语以后,我对英文也更理解了,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当你太过熟悉自己的语言,你无法再发现这门语言好的特色。但是当你生活在其它语言中,再去反观自己的语言,是很有帮助的。

新浪读书:您在写作时有什么习惯吗?比如卡波蒂必须躺着写,而海明威则习惯站着写作……

何伟:我没有什么特殊习惯。我只是需要安静,不要有音乐,一个人,不要有旁人,必须一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