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师的个人经历和对于自己的认识对于治疗的影响
(2011-02-17 22:32: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文集 |
由于心理治疗师的潜意识中隐藏着个人需要,治疗的时候,这种个人需要会影响和干扰心理治疗的关系和过程。反映在心理治疗中,往往会把治疗师本人的情结与病人的问题混淆在一起。当我们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判断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问题,透射到病人身上。这方面,最著名的,当推弗洛伊德,在他眼里,到处都是俄狄浦斯冲突。这就如同一个X光透视医生,用一张已经为自己透视过的X光片子,为另外一个人作检查,结果,他得到的是将自己的情结和病人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诊断。患者为了看清自己,找心理治疗师来照照镜子,没想到,镜子里面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心理治疗师与患者的混合体。这种混淆,势必造成对患者问题判断的混乱,在一个错误的诊断之下,治疗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治疗师个人情结以及个人需要,不只是会影响到对于病人的诊断,还会影响到与病人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是两种反移情,一种叫做一致性认同,或者过分的向患者认同,即把患者当做自己自怜的延伸;还有一种叫做互补性认同,就是下意识地把自己认同为患者生活中的某位重要人物,尤其是具有负性特征的否定性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关系就成了治疗师强迫性地重复自己情结的媒介。其危害主要有两点:首先,过分向患者认同,会失去治疗关系的中立性和客观性,治疗师似乎真的成了病人的一个亲人或难友,其结果是,患者会为有人和自己一起哀伤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在潜意识里面,也将难以相信一个和自己一样无助、一样痛苦的人,能够帮助他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是不会信任一个没有成功业绩的人,来做争夺世界杯入场券的教练的。把自己向患者的父母认同也同样有害,这种危害首先表现为结构性的,在这样的治疗中,往往会使患者的超我得到加强,而这恰恰与心理分析治疗的目标——“加强自我”背道而驰。由于超我的功能主要是监督和约束,是一种对于关系的疏离力量,而心理治疗的动力又恰恰来自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治疗师和患者之间存在的虚伪的关系,甚至干脆就没有任何实际的关联,结果必然导致治疗的失败。
情结的本质,是一个人把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并停滞在某个心理发育阶段。如果一个治疗师存在这样的集中和停滞,就会在治疗关系中反映出来。这就如同一个遍体鳞伤的外科医生,要给另外一个患者做手术,他会先给谁做呢?他会把注意力转向谁呢?他会无私地忍痛割爱吗?也许我们在理智上会选择后者,但人的潜意识永远是自私的,个体的本能会毫不犹豫地首先将利比多的能量分配给治疗师自己所需要的那些地方。这种情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那就是:“只能容得下一个患者的手术床上,又挤进去一个外科医生,他也躺在那里嗷嗷待哺。”此时,患者的悲哀也就可想而知了。
心理治疗师的情结和人格,并不总是会对心理治疗产生消极影响,它也有积极意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治疗师更容易对于与自己有相似情结的患者产生共情。于是,我们就会在临床上发现一种比较神奇的现象:“某个治疗师对于某种类型的患者,会有更特别的吸引力。”换句话说,每个治疗师周围都集聚了一批具有相似特征的患者。我们必须承认,某些治疗师的确更擅长治疗某些特殊类型的患者,其背后的动力学原因也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