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走近真实
(2011-01-28 16:55: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文集 |
―――零碎的思考
理解人性才能理解生活。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1.完全了解一个事物需要几个维度?我们通常用几个维度去看?假如6个维度可以了解一个事物的真相,大约能做到用3个维度去看去思考的人可以成为哲学家(就像二郎神的第三只眼),2个维度思考的人是聪明人,独眼就会存在着明显的视觉盲区。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很“独眼”。
2.“爱---恨”,“爱恨情仇”,本质上都是情感的连接。爱之深,恨之切。爱与恨,很多时候是换着衣服出场。穿着这件衣服,干着那件事情:溺爱------爱着,溺死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很少父母帮助和爱的贫困中支撑着自己的生活的孩子发展了自己的生存的能力;18岁的独立协议------被驱逐,却能自由地生长;父亲早死------没有靠山,没有阻碍,却成就事业……
3.和真相的背离。为什么我们不能让真相浮现?或者,为什么我们无法走近真想?因为恐惧?对既有平衡体系丧失的恐惧?对未知状态的恐惧?对现在的权力/地位/关系等心理环境的熟悉感的依赖?对这种熟悉感的丧失的恐惧?安全感丧失的恐惧?生存的恐惧?(这些是心理的感受和判断,并非现实性的结果,而是一种心理预期。因为不确定和未知性,导致的对前方的灾难性预期带来了恐惧,要不体验这种恐惧的感受,或者回避或者战斗消灭它或者逃跑或者干脆不去。有多少人会面对?)
4.你能否对自己说对别人说你所有做的不是标准不是唯一的答案,只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的分享?放下权威,放弃权力,需要多大的勇气?位越高,权越重,光芒越耀眼,怎样放弃这样的诱惑,心如磐石?这个世界有几个战胜自己的勇士?
胆怯让我们离开了真相,放弃了正义。归属的需要蒙蔽了眼睛。
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阵营里面,很安全。
心理机制中为了保护自己内心平衡做的一些工作:拒绝/否认。把自己放在一个多数人的道德影子里面乘阴凉,谩骂谴责那些背离了这个公众标准的人,这个安全的行为可以保护自己弱小的自尊和价值感,但是,他们恰恰是远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和由此而要独立承担自己观点和行为的责任和张力,恰恰是拿自己的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换得苟存,有时候可以卖一个好价钱,有时候则是一文不值,但无论如何换到了内心的安全感的安慰。比如那些网上那些逼捐的网民。比如晚清时期对一个通奸妇女处以剮刑的决定的拥护者和行刑时的观看者,他们未必不受创伤,可是为了站在大多数的/统治者的/强权者的阵营里,他们选择了创伤下的存活。比如两晋时期士族刻意的对颓废凌乱行为方式的追求。把自己变得很好或者很坏,只是要顺遂认同那个他要归属的群团的价值观。“被抛弃”是生存型的焦虑,没有什么可以与之匹敌。给他生存的保障许诺,他就是你的。
助虐者,因为胆怯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无名的符号,付出了生命独特的价值。
学生的认真和刻苦/听话与调皮捣蛋反叛也是一样。为了“大哥”去敲诈别的孩子,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这个群团的,和他们做一样的事情。认同,归属。通俗一点说,就是“效忠”。我们很熟悉“效忠”的行为,不是吗?比如:忠诚……的教育事业、忠于……当我们用这些词的时候没有“效忠”的感觉吗?语言欺骗了我们,屏蔽了我们独立自由思考的眼睛,我们被一个标准催眠了。或者说,我们选择了被催眠。这样可以睡得安稳而舒坦。
5.内心的变化
独立的思考,自由的精神,新的视角,追求个体存在的独特价值而不被淹没在别人的影子里,追求生命的快乐,不虚度光阴……“花好勘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作为老师,你赞成多少?你又能教给你的学生多少?
6.意义是被赋予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活着”,以符合自然和个体的独特性的需要的原则活着,并且行为着。
7.语言屏障。
语言是一种假象,是一道思想和感觉传递的屏障。但是,思想和感觉却很大的一个部分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这就是语言功能的悖论:用那残障的机器来解决残障的问题。
这个世界,悖论无处不在。
8.行为是心理的隐喻。行为的“doing”阻碍了心理的“doing”。如果语言可以描摹舒展心理的“doing”,行为的“doing”会因此改变。
9.一个思考的人,通常是内敛的沉静的。反过来说,要让学生可以去思考,必须要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是安静的前提是生命中能量的平衡状态。老人在他们的生命能量不再那么汹涌澎湃的时候自然是安静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要他们在激荡的生命能量之谷中安静下来,必须要先让他们疏泄掉一些能量,才可以静心思考,或者,将这能量引导到思考中去,炼之成思想的结晶。但快乐可能是和前一种方式伴随的。
热闹与孤独的价值。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8f82401009gwl.html) - 理解人性,走近真实_桃子_新浪博客走到丛林深处的人可以看到别样的风景,但他们通常是孤独的。热闹总是在边缘和浅处的嬉戏。虽然人们在意识中都希望看到独特的景致,但是人们在行为上能接受的通常是边缘花草的热闹。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大众的≠正确的,小众的≠错误的(但是很多时候,前面的≠会变成=),标准的意义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对于班级里那少数的特别的学生,需要去体会他。
10.理解≠同意。理解学生的心理≠同意学生的行为。行为的后果与责任的承担相连接,而心理的痕迹不能成为指责的理由。
11.人生的宿命色彩:精神分析说人的一生是对6岁以前的重复;行为主义的华生说“给我一打婴儿……”;中国的老话说“三岁看长,七岁看老”;萨特说,人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说“数拘凡人”;贝多芬说“扼住命运的喉咙”……
突破或者不突破原定的命数是不得而知的,因为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再来一遍的。唯一可以推演的是那些少数的出挑的人们,他们在做什么。绝大多数人是按着平凡的宿命的轨道在行进的,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说的“守着多大的碗儿吃多大的饭”。我们从入学到毕业的学生的成绩统计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人力对抗宿命色彩所能起的功效:微弱到几乎等于零。
好的种子和丰润的土地才能生长优良的产物,万物皆然。是草籽长不了树苗,是树种出不了郁金香,羊粪蛋蛋长不成青青草。让每一个个体适得其所就是最大的慈悲。
物种需要独特性,有差异才有丰富,一元标准只能导致萎缩和死亡。活力产生于独特。
12.让虚伪见鬼去吧!
心理治疗有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断地接近真相。真相的浮现和接受具有治疗的功能。但是接近真相的难度是巨大的。
“让虚伪见鬼去吧”,这句话是真相的一个表达。鬼是一种幻想,是虚假,虚伪也是一种非真相的表达。当假遇到假,也许就是真了,正如“负负得正”的数学原理一样。阿所以,不仅“虚假见鬼”本身是真相的意义之一,而且“让虚假见鬼去了”,留下来的也就是真实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命题。
13.不断接近真相,接近终极的意义。
接近存在的本质,体会自在之物的快乐,让流水顺随着本身的力量流淌,或为高山瀑布,或为平原溪流,或为深壑江河,或为无垠湖泽……水携带着它经过的风景流淌,留下了了这个世界的影像。
14.尊重生命本身。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里面有“老鹰和小海龟”的故事,说: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可想而知这群小海龟的命运了。
作文题是要有一点警示的意义的。
15.等待是漫长的、煎熬的,不如让我们做点什么吧,在这个等待生命结束来临的时间段里。
16.关于能干。
能干是为了对抗被选择的焦虑,根源在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而对方选择的标准恰恰是“能干”。能干就被催生出来了。被选择者认同了权力者的标准,再内化,成了自己的标准和动力。能干就成了一道命运的咒语。
而那以能干作为标准选择关注和喜爱对象的权力者,通常本身也是因为能干而被选择或者淘汰的,更大的可能是被能干的标准淘汰的那一个。一直再往前推演,能干的选择这是生存因素决定的,在农业社会和人类最初起源,“能干”的意义就是生存技能和体质的意义,是保障生存,获得更多生存机会的物质基础。
17.思想的旅行者。
行者无疆,思想无界。
18.思考是一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