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的主观与客观 苏晓波
(2010-12-29 10:30: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文集 |
当一个来访者坐在心理治疗师面前的时候,他会有许多所谓“非现实”或者“扭曲的”情感、意识、和行为,从“客观的角度”讲,是与现实不符合的、是不客观的、是错误的、是需要纠正的。但从来访者的角度讲,他的所有这些情感或行为反应,都是合乎他的成长环境与经历的,都是真实的、客观的。比如,一个和男人在一起就过分忐忑不安的女孩,我们会觉得她太神经过敏,但在这个女孩的家里面,女孩与父亲的互动模式恰恰就是这样的,父亲通过投射认同,把对女儿的紧张传染给女儿,她也会通过投射性认同机制,将这种互动模式“传染”给她周围的男人,于是,她和几乎所有男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出现她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证明的“我见他们紧张,他们也紧张,我们互相紧张、互相影响……,我是一个下流的女人,好像我在勾引他们。”典型症状。这是一个女性恐男症的常见心里动力学机制。一个了解“来访者的主观是客观真实的”的治疗师,绝对不会去提出这样的发问或老大妈式的劝告:”男人有什么可怕的?别紧张!男人喜欢女人是正常的!男人对你没有反应,你别紧张了。”这些看似客观的看法,实际上是治疗师的理性与逻辑主观,是最不客观、最不真实的,是最没同情心和专业素养的表现。这一方面反映了治疗师对于人性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反映了治疗是缺少对来访者的真正共情。所以,一个真正的治疗师,是第一个并且往往是唯一一个由衷地相信来访者主观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人,他完全真正(而不是虚伪地)相信来访者所描述的痛苦感受和体验。那些激起这些情感的“家族历史人物”,已经内化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是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真实人物,来访者在和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历史人物对话、互动。
如果以“来访者的主观就是真实的客观”为前提,作为心理治疗师,如何了解这样的“主观性客观”呢?幸运的是,上帝赋予我们“主观性”的同时,还赋予我们在情感上相互感染的能力,心理学术语将其称之为“投射性认同”,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个人的情感发出去之后,可以被另为一个人感觉到,并发出相应的反应。当一个来访者坐在治疗师面前的时候,他的那些“主观性”情感,也会转移、投射和感染给治疗师。比如,前面讲到的那个女孩子,面对男人忐忑不安,如果她的治疗师恰好也是一男治疗师的时候,这位治疗师一定会感到一点紧张、一点性的吸引、一点压抑又试图爆发的沉闷。这些感觉和理智的分析或逻辑推理毫无关系,这些感觉可以说是一瞬间就产生的,不管这个治疗师是否喜欢紧张是否愿意被性吸引。如果你有耐心倾听的话,你会发现,你的这些感受,恰恰就是来访者本人的感受、以及来访者与父亲交往的时候所推测的父亲的感受。此时,治疗师的主观,感受到了来访者本人、以及塑造来访者的重要客体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这一关键的一瞬间,我们了解了关于她的全部故事,洞察了情感的聚集点--情结。这样的了解靠的不是理智、科学、测量等“客观指标”,但如果你摒弃理性、任情感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跟随,你会发现,她情感的小溪、河流、和大海……。一个精神分析师就是靠对这些无意识情感的流动的洞察,来了解坐在对面的来访者的,是精神分析治疗师进行心理诊断的最核心依据。此时,主观性反而成了一种最快捷、最准确、最真实、最直接的心灵沟通和了解的工具。治疗师本人的主观性,是治疗师走向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最佳工具。同时,与来访者互动时治疗师本人的主观性,也是了解自己的极佳工具。一个成熟的治疗师,当受到来访者的情绪感染的时候,应该是表面出现浅浅的波浪,很快就平复下来,深层依然稳定;但如果治疗师自身有很多情结,也许就会和来访者的情结纠缠不清,就会激起惊涛骇浪。优秀的治疗师会及时对这样的异常回应自省,从中发现自己的情结。及时清除自己内心世界的暗礁。所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心理世界里,我们要靠我们的主观性,去了解来访者的“主观性客观”。无论对于来访者、治疗师本人、还是心理治疗过程,主观性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好东西,一个最可以信赖的有价值的工具。
这种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的客观性”有没有某种普遍性呢?它是不是一个宇宙法则呢?这将涉及一个敏感的哲学问题:我们的世界是我们造的吗?或者说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主观的世界?我不懂什么哲学,也没有能力长篇大论进行复杂的推衍,我只想进行一点简单直接的自由联想。其实,我们的世界都是按照我们的思想造的,比如,我们内心有一个楼房的图像,我们再把这个图像变成真实。我们的客观世界,实际上是我们主观世界的反应。我们对于世界的命名,基本上是基于我们对于世界的主观感受。一些对伟大的发现并不是基于实验,主要是主观灵感,比如“苯环”的发现,还有“牛顿的苹果”。……
如果我们这样推导下去,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客观的,就是主观的。但我们不要忘记,人脑是宇宙进化和生物进化的产物,推测这样的进化过程当中,一定在大脑中留下一些痕迹,也许就是荣格称之为“主观性集体无意识”或“客观原型”的什么东西,里面埋藏着所有有关宇宙与生命的秘密。我们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找,我们只需要关注我们的主观世界。这样一来,我们就又可以说,“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我们把前后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就是“客观的,就是主观的;主观的,就是客观的。”两者本为一体,我们把他们分裂了,才会迷惑和执着。心理和心灵的世界,就是主观层面的客观,是用主观的方式体验和表达的客观,因此,也必须用主观的方式了解。心理世界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客观世界,如果你想探索这个世界,必须对主观性抱持谦卑的态度,必须有面对未知性更强的主观性的大智大勇。
以上观点,可以说是我的主观的自由联想的真实写照,就这样不加修改地原样呈现出来。希望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得到更多的主观性回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