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胡说二通

标签:
杂谈 |
分类: 禅与心理 |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当你知道什么最重要时,做出选择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我果断地选择了回国,而且五年来从未为当初的决定后悔过。相信以后也不会。
不管在哪里,都是你自己在活着。简单的话,包含太多的意味,而且还可以变化成诸多类似的句型:
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是漂亮还是丑陋,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健康还是病弱,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还有:不管高兴还是忧伤,成功还是失败,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可改变也不必改变的基本事实是:你在活着。既然不论怎样都是我自己活着,那一切外物就自然变得轻了。
“你在活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还需要有人来提醒,那大约是因为自己在很多时候是在为自己之外的某些东西活着。这样的一种活法,纵然是真的长生不死又有何益?
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在活着的感觉,是使人生变得更加真切充实的清醒剂。
我所犯过的错误 曾奇峰
我的优越感是在拿自己跟弱小者比较之后产生的;与此相应,我曾经分别以自己能够察觉和不能够察觉的方式讨好过强者。比较而言,不能察觉的讨好是更大的错误。
我的自卑感来自于我对他人的苛刻要求,这些要求后来反回到了我自己身上;结果是他人和自己都不能令自己满意。
我的意志经常受到我的内在需求的某一种单一力量的主宰,而且经常变幻不定,这使我即使在任何事情不做时都心神难定,冒头的那种力量会不间断地受到其它力量的批判与围剿。
在面临人际间的危险时,我经常采取欺骗性手段,欺骗别人,主要的还是欺骗自己。我会在最紧张的时候显得很从容,想得到的时候就故意付出,想与人亲近时就表现出独特和孤傲。其结果是在许多的时候,我根本就不明白我自己真正的需求,也使得别人无法面对一个稳定统一的我。
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某一部分,所以那些全身心爱我的人就变成了我厌恶和仇恨的对象;而对那些远离我的人,他们对我的支言片语、若有若无的关注或关心,均能令我感激涕零。
我把属于我的物和离我很近的人都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还把那些想要的物和想亲近的人看成是自己更好的那一部分。我经常会为了后者而伤害或者牺牲前者。
我象嗜血腥的动物一样,嗜好从他人对自己的恶意和恶行中获得乐趣,我将这种行径美其名曰修养或者牺牲精神。与此同时,我之所以爱他人,是因为我爱我自己,爱他人只是我爱自己的扩大化而已。
我在懦弱或卑鄙之时,会找一些可以掩饰懦弱或冲淡卑鄙的借口,这些借口可以是来自另一些懦弱者或卑鄙者的教授,也可以是我自己的独创。
我究竟是谁呢?
——我可以是我,或者是你,或者是他。
——我的名字有时候叫做男人,有时候叫做女人。
阿Q精神与认知治疗 曾奇峰
最近有人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阿Q精神与认知治疗有什么区别。由于前者涉及到一本著名小说中的著名人物,而且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又与我们民族的某些“族性”有相似之处,后者涉及到一个大的心理治疗流派,所以这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多个层面和多个背景下回答这个问题。
一、仅仅在认知--情感之间的互动模式上,两者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作为剌激物的事件相同时,一个人对该事件的情感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决定于他对该事件的看法。这是认知治疗和阿Q精神胜利法的共同心理机制。
二、两者在目的上没有区别,都是想避免情感上的恐惧、焦虑,减轻挫败感,维护自我的尊严和完整。
三、共同的心理机制也决定了手段的相同。亦即通过对认知的干预来达到目的。
四、如果用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来“攻击”二者,使用的词汇一样:合理化防御。
五、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眼里,二者都充满了能够活下来的“适者”的智慧。中国传统中更有一句近于谄媚的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六、以上只是在狭隘的纯心理机制的框架内讨论问题。但人同时也是社会的动物,一种心理机制的习得和使用都有其深远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原因;而且在文化的积淀中,某一些特定的语汇已经被赋与了独一无二的含义,不可改变也不可替换。阿Q精神就是这样的语汇,它是贬义的,代表了国人的一些劣根性,如懦弱、无知、势利、投机、麻木等等。同时也反应了作者警醒民众、激励斗志的良苦用心。在中国现代文学里,也许再找不出第二个语汇能够具有如此巨大深刻的内涵。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波澜与使用“认知治疗”时大不一样。
七、认知治疗是在对人类的认知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治疗学派。发源地是美国。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公认的学派之后,它被称之为第四大流派的呼声已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巨。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反应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取决于他对该事物的看法;认知错误或者偏差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所以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切入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涉及逻辑层面的认知,而不涉及信仰层面的认知,也就是说,认知学派的治疗师不得以自己的信仰为参照系来评判他人的认知的对错。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影响的心理治疗学派起源于中国。由于阿Q精神与认知治疗在原理上的相似,我们也许可以自嘲地说:认知治疗是我们发明的,遗憾的是被别人抢先申请了专利
一是别人的心理治疗确实比我们先进很多。如果是想当然式地想想,给病人以修正性情感体验,绝对是医者无私奉献、道德高尚的表现。其实大谬不然。因为这种施舍式的方法缺乏建设性,不利于患者的人格的成长。但是这种错误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被发现,如仅仅在理论框架里争论,那位匈压利医生绝不会落到被众人喊打的田地。纯理论上的争论的阵型经常是一对一的。
第二点。如果我们全都没有听说过这段历史,如果没有与西方国家在心理治疗领域的交流,在将来的某一天,说不定就会有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提出要给患者以修正性情感体验的观点来。因为这一观点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比如我们经常说,要把病人当亲人,对病人的广泛关怀要无微不至,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等等。这里的每一句话,都与修正性情感体验沾边。在武汉市的一家大医院门口,一整块墙壁上写着斗大的字:“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话是写得很有气魄,但稍嫌大包大揽了一点,把医生的主动性夸大了,把病人完全弄被动了。我们可以试试在每一句话前面加上“我们”二字,即变成:“我们一切为了病人,我们为了病人一切,我们为了一切病人”。这是典型的以医生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也可以称之为“修正性医疗服务”。
第三点。我最羡慕的还是他们那种百家争鸣的热闹劲儿。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出来,不断地听到赞成或者反对的声音;在理论上曾经被基本肯定的东西,又可能被新的实践所推翻。如此反反复复,水涨船高,造就了一大批响当当的人物,心理治疗事业也得以长足发展。而我们呢,很少有人弄出点新东西,即使有人弄出来了,如湖南杨、张二教授的道家心理治疗理论,却欢呼的和挑毛病的都很稀少。人烟稀少或者人心淡漠到了架都吵不起来的程度,实在可悲可叹!
关于概念
还不如将心理学的专业术语进行一次非常专业化的处理,使心理学拥有跟一般语言同样宽广的话语空间,这一话语空间几乎是无限宽广的。这样做应该更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也利于大众对心理治疗理论的接受。过于繁复的术语概念体系也是优秀临床治疗师无法推广他们的经验的重要原因。
在心理治疗领域,我们应该防止概念肢解了我们的思维,捆绑了我们的感受,限制了我们的情感,以及僵化了我们的行为。
1.社会规则的数量和强度超过了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2.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超过个人作为人(仅仅作为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而非圣人)而应具备的标准;
3.个人会因为他的在思想意识上符合某一些社会标准而得到物质上的奖赏;
4.过多的人从事非生产性的工作。
如果用以上标准来套,中国古代社会无一不符合。这里我们也许不需一一论证。作为心理治疗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过度的社会文明给个人带来了何种幸福与灾难。从感觉上来说,我至少认为灾难多于幸福。
理解象一把手术刀,把对象肢解开来,体会则把所有的部分连成整体;
理解是逻辑,体会是情感;
物理学需要的是理解,心理学需要的是体会; 自我分析的超越 ,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师,自我分析是必需的一个过程。在西方国家,自我分析的时间大约是六百到八百小时。绝大部分搞心理治疗的同行认为,缺乏有自我分析经历的心理治疗师是我国心理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个人也持这种观点。但是,这一问题从目在前的情况来看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的,而我们的患者不能等,心理治疗的事业不能等。我们应该也必须找到一种相当于自我分析、甚至可以替代自我分析的方法。
心理治疗魔鬼辞典之一
认知治疗——本来是阿Q发明的,却被别人申请了专利。
精神科医生——极有可能是开痔漏科诊所的痔漏患者,再不然就是预言别人会飞黄腾达而自己却穷途潦倒的街头算命者。
个性——总是犯同样的错误,直到别人不再认为那是错误的一种境界。
心理学领域的统计学方法——现代巫术的一种,其最高目标是把人变成文昌鱼。文昌鱼的数量较人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不必怀疑这些巫师们保护珍稀动物和建立全新产业的良苦用心。
个案报告——把人变成人的努力,但遭到了人的嘲笑。
心理健康的标准——同流合污能力。
电话心理咨询——在硬件设施上与御医给后宫妃子拿脉类似,软件用的是最新的IE5.0。只是不知道带宽够不够。
http://ctc.qzs.qq.com/ac/b.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