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奇峰胡说二通

(2010-10-13 12:14:56)
标签:

杂谈

分类: 禅与心理
谁在活着--你是怎样活着的呢? 曾奇峰   

      五年前,我从德国绕道美国回国。在美国期间,很多的亲友劝我就此留在美国。理由多种多样,如美国的心理治疗学术水平世界第一,你可以学到任何你想学的东西;生活水平高,只要有一份好工作,汽车、洋房应有尽有;孩子可以受很好的教育;等等,等等。  

    这每一条理由,对我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回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个足够强大的力量。在面对必须做出选择的压力之下,我焦虑重重。  

    一位定居美国的大学时期的女友,看出了我的焦虑,在了解了我的一些想法之后,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在事隔五年之后仍记忆犹新。  

      她说:留在美国或者回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在哪里,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当你知道什么最重要时,做出选择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我果断地选择了回国,而且五年来从未为当初的决定后悔过。相信以后也不会。  

不管在哪里,都是你自己在活着。简单的话,包含太多的意味,而且还可以变化成诸多类似的句型:  

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是漂亮还是丑陋,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健康还是病弱,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还有:不管高兴还是忧伤,成功还是失败,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可改变也不必改变的基本事实是:你在活着。既然不论怎样都是我自己活着,那一切外物就自然变得轻了。  

你在活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还需要有人来提醒,那大约是因为自己在很多时候是在为自己之外的某些东西活着。这样的一种活法,纵然是真的长生不死又有何益?  

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在活着的感觉,是使人生变得更加真切充实的清醒剂。

 

我所犯过的错误  曾奇峰   

我的优越感是在拿自己跟弱小者比较之后产生的;与此相应,我曾经分别以自己能够察觉和不能够察觉的方式讨好过强者。比较而言,不能察觉的讨好是更大的错误。  

我的自卑感来自于我对他人的苛刻要求,这些要求后来反回到了我自己身上;结果是他人和自己都不能令自己满意。  

我的意志经常受到我的内在需求的某一种单一力量的主宰,而且经常变幻不定,这使我即使在任何事情不做时都心神难定,冒头的那种力量会不间断地受到其它力量的批判与围剿。  

在面临人际间的危险时,我经常采取欺骗性手段,欺骗别人,主要的还是欺骗自己。我会在最紧张的时候显得很从容,想得到的时候就故意付出,想与人亲近时就表现出独特和孤傲。其结果是在许多的时候,我根本就不明白我自己真正的需求,也使得别人无法面对一个稳定统一的我。  

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某一部分,所以那些全身心爱我的人就变成了我厌恶和仇恨的对象;而对那些远离我的人,他们对我的支言片语、若有若无的关注或关心,均能令我感激涕零。  

我把属于我的物和离我很近的人都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还把那些想要的物和想亲近的人看成是自己更好的那一部分。我经常会为了后者而伤害或者牺牲前者。  

我象嗜血腥的动物一样,嗜好从他人对自己的恶意和恶行中获得乐趣,我将这种行径美其名曰修养或者牺牲精神。与此同时,我之所以爱他人,是因为我爱我自己,爱他人只是我爱自己的扩大化而已。  

我在懦弱或卑鄙之时,会找一些可以掩饰懦弱或冲淡卑鄙的借口,这些借口可以是来自另一些懦弱者或卑鄙者的教授,也可以是我自己的独创。  

我究竟是谁呢?   

——我可以是我,或者是你,或者是他。  

——我的名字有时候叫做男人,有时候叫做女人。

 

Q精神与认知治疗  曾奇峰

最近有人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阿Q精神与认知治疗有什么区别。由于前者涉及到一本著名小说中的著名人物,而且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又与我们民族的某些族性有相似之处,后者涉及到一个大的心理治疗流派,所以这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多个层面和多个背景下回答这个问题。  

一、仅仅在认知--情感之间的互动模式上,两者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在作为剌激物的事件相同时,一个人对该事件的情感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决定于他对该事件的看法。这是认知治疗和阿Q精神胜利法的共同心理机制。   

二、两者在目的上没有区别,都是想避免情感上的恐惧、焦虑,减轻挫败感,维护自我的尊严和完整。  

三、共同的心理机制也决定了手段的相同。亦即通过对认知的干预来达到目的。  

四、如果用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来攻击二者,使用的词汇一样:合理化防御。   

五、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眼里,二者都充满了能够活下来的适者的智慧。中国传统中更有一句近于谄媚的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六、以上只是在狭隘的纯心理机制的框架内讨论问题。但人同时也是社会的动物,一种心理机制的习得和使用都有其深远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原因;而且在文化的积淀中,某一些特定的语汇已经被赋与了独一无二的含义,不可改变也不可替换。阿Q精神就是这样的语汇,它是贬义的,代表了国人的一些劣根性,如懦弱、无知、势利、投机、麻木等等。同时也反应了作者警醒民众、激励斗志的良苦用心。在中国现代文学里,也许再找不出第二个语汇能够具有如此巨大深刻的内涵。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波澜与使用认知治疗时大不一样。   

七、认知治疗是在对人类的认知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治疗学派。发源地是美国。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公认的学派之后,它被称之为第四大流派的呼声已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巨。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反应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取决于他对该事物的看法;认知错误或者偏差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所以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切入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涉及逻辑层面的认知,而不涉及信仰层面的认知,也就是说,认知学派的治疗师不得以自己的信仰为参照系来评判他人的认知的对错。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影响的心理治疗学派起源于中国。由于阿Q精神与认知治疗在原理上的相似,我们也许可以自嘲地说:认知治疗是我们发明的,遗憾的是被别人抢先申请了专利

   心理治疗断想 曾奇峰

                                        从修正性情感体验谈起     

       美国一位心理治疗师讲过这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以前,一位匈牙利裔的治疗师在美国写了一本书,书中谈到了要给病人以修正性的情感体验(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也就是说,病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什么情感体验,治疗师就应该在治疗过程中给他相应的情感。这一观点一出台,立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以至于在其后的学术争论上,攻击对方给病人以修正性情感体验,成了一个心理治疗师能够使用的最为恶毒的语言。  

    这一故事给我万千感慨。主要的有三点。

一是别人的心理治疗确实比我们先进很多。如果是想当然式地想想,给病人以修正性情感体验,绝对是医者无私奉献、道德高尚的表现。其实大谬不然。因为这种施舍式的方法缺乏建设性,不利于患者的人格的成长。但是这种错误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被发现,如仅仅在理论框架里争论,那位匈压利医生绝不会落到被众人喊打的田地。纯理论上的争论的阵型经常是一对一的。   

第二点。如果我们全都没有听说过这段历史,如果没有与西方国家在心理治疗领域的交流,在将来的某一天,说不定就会有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提出要给患者以修正性情感体验的观点来。因为这一观点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比如我们经常说,要把病人当亲人,对病人的广泛关怀要无微不至,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等等。这里的每一句话,都与修正性情感体验沾边。在武汉市的一家大医院门口,一整块墙壁上写着斗大的字:“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话是写得很有气魄,但稍嫌大包大揽了一点,把医生的主动性夸大了,把病人完全弄被动了。我们可以试试在每一句话前面加上“我们”二字,即变成:“我们一切为了病人,我们为了病人一切,我们为了一切病人”。这是典型的以医生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也可以称之为“修正性医疗服务”。   

第三点。我最羡慕的还是他们那种百家争鸣的热闹劲儿。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出来,不断地听到赞成或者反对的声音;在理论上曾经被基本肯定的东西,又可能被新的实践所推翻。如此反反复复,水涨船高,造就了一大批响当当的人物,心理治疗事业也得以长足发展。而我们呢,很少有人弄出点新东西,即使有人弄出来了,如湖南杨、张二教授的道家心理治疗理论,却欢呼的和挑毛病的都很稀少。人烟稀少或者人心淡漠到了架都吵不起来的程度,实在可悲可叹!       这是我第二次谈到“吵架”。我是一个好战分子吗?不是。我工作十二年来,几乎没有跟人红过脸。少纯说,他不认为目前有什么好争论的。我懂他的意思。打个比方说,我们是在一个大篓子里装了可怜的几只思想的螃蟹,各只之间都有诺大的空间,互相敬而远之,当然不会有冲突。但是如若再放几十或者几百只螃蟹进去呢?恐怕想不打架都不行。那时候我说不准要呼吁和平共处了。让虚的上火,让上了火的拉拉肚子,这有点中医的味道。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的希望争论的想法是错误的。争与不争,也许均应顺其自然。 荣格和“他的”东方思想   

        一般认为,荣格是西方心理治疗大师中受东方思想影响最深的。但是我最近重读了他的一些论著以后觉得,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也许我们应该说,荣格只是受了东方思想中与他本人的思想相近的东西的影响。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这样做的潜在的功利主义的动机。也就是说,他可能只是为了证明他的思想的正确性而利用了东方思想。   

           以上所说的荣格式的东方思想,指的是东方思想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部分,如道教、佛教、易经等。但是东方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儒学而不是其它东西。我实在是想不起来,荣格是否在他的哪一本书中谈到过儒学。也许他根本没办法谈,因为儒学的思想与荣格的思想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怎么能够认为荣格受东方思想的影响很深呢?  

      聪明睿智如荣格者,在对东方思想的理解上尚有如此片面之处,其他的凡夫俗子对东方文化有如此等等的误解,也就不是什么意外之事了。如果我们对容格有一点点失望的话,那我们对其他一些西方人对东方思想的误解则可能表现为极大的愤怒了。那些来中国的西方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们对中国的一切表示惊讶。中国似乎应该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在这种情形下,而且在其他很多情形中,他们是主动的观察者,而我们是被观察的某种物体。我个人所经历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位刚到武汉五天的搞血液研究的西方人来我们医院参观,在交谈中他说,他一到中国就觉得中国人有很多的性方面的问题。我问他有什么证据没有,他说他是凭的感觉。看到他那种自以为发现了某种真理样子,我的想与他争论的冲动完全被我的愤怒和鄙视所淹没。即使在事隔一年之后的今天,我也不屑于用我所学过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来分析他这些看法的背后的个人的变态的原因,甚至不想通过解释让如此愚昧无知之人变得聪慧一些,我只是想说,我们必须培养自己民族的和个体的主体意识,而不仅仅成为被别人观察的对象或者客体。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必太在乎别人观察的某种结果。总有一天,当然最好是此时此刻,我们也作为主体来观察一下他们,并且也说说我们对他们的看法。   另一个相关的感觉是,他们对中医的态度和我们对中医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我总觉得,西方人对中医的好奇心,跟我们对耍猴把戏或者各类奇巧淫计的好奇心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每次有人问我一些中医问题时,我总是只说一句话:I don’t know,我觉得说的越多,隔阂可能越深,我自己被看成怪物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谁认为我的感觉错了,请告诉。

关于概念   

       有人说,心理治疗的操作性概念还很有限(所谓的话语空间狭窄),以至于不足以描述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包括病人心理的和治疗师心理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不知要有多少操作性概念或者要多宽的话语空间才足以描述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而从心理治疗过程的复杂性来看,似乎再多的概念亦不足以将其精确地描述,更何况生产太多的专业概念,于同行之间的交流并非是好事。   

还不如将心理学的专业术语进行一次非常专业化的处理,使心理学拥有跟一般语言同样宽广的话语空间,这一话语空间几乎是无限宽广的。这样做应该更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也利于大众对心理治疗理论的接受。过于繁复的术语概念体系也是优秀临床治疗师无法推广他们的经验的重要原因。   

在心理治疗领域,我们应该防止概念肢解了我们的思维,捆绑了我们的感受,限制了我们的情感,以及僵化了我们的行为。

 古代中国是一个过度文明的社会   

        我所认为的过度文明的标志是:   

1.社会规则的数量和强度超过了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2.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超过个人作为人(仅仅作为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而非圣人)而应具备的标准;   

3.个人会因为他的在思想意识上符合某一些社会标准而得到物质上的奖赏;   

4.过多的人从事非生产性的工作。   

如果用以上标准来套,中国古代社会无一不符合。这里我们也许不需一一论证。作为心理治疗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过度的社会文明给个人带来了何种幸福与灾难。从感觉上来说,我至少认为灾难多于幸福。   

       鲁迅曾经用他独特的犀利的风格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说“文化就是限定”。在很多情形下,文化和文明可以通用。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过度限定的社会。这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显然是“过度”不利的。把鲁迅的文化的定义推而广之,我们也许可以说,中医是限定的医学。想想中医里那么多的毫无根据的禁忌,就会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理解和体会   理解是在你疼痛的时候给你一颗止痛药,体会是陪着你一起疼痛,一起流泪;   

        十五岁的时候读唐诗是理解,四十五岁读唐诗是体会;   

       理解万岁,而体会的生命犹如昙花,因为体会了太多就会累死;   

       我们理解了一个人,就为操纵这个人提供了前提,而我们体会了一个人,我们就会与这个人融为了一体;   

        与理解对应的功能器官是大脑,与体会对应的是整个身心;   

理解象一把手术刀,把对象肢解开来,体会则把所有的部分连成整体;   

理解是逻辑,体会是情感;   

物理学需要的是理解,心理学需要的是体会; 自我分析的超越 ,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师,自我分析是必需的一个过程。在西方国家,自我分析的时间大约是六百到八百小时。绝大部分搞心理治疗的同行认为,缺乏有自我分析经历的心理治疗师是我国心理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个人也持这种观点。但是,这一问题从目在前的情况来看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的,而我们的患者不能等,心理治疗的事业不能等。我们应该也必须找到一种相当于自我分析、甚至可以替代自我分析的方法。   

       我曾经问过德国资深精神分析师、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班教员贝克教授:弗洛伊德也没有在别的治疗师那里做过自我分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分析大师,这是为什么呢?她回答说,弗洛伊德通过长时间不间断地分析自己的梦理解了自己的潜意识,从而达到了与在其他心理治疗那里做自我分析同样的效果。这一回答不仅很巧妙,而且也是事实。这个事实对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来说几乎是乌云缝里透出的一丝希望的阳光,因为这一来,我们就至少有两种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精神分析师了:一种是现在在各个国家通行的作自我分析的方法,另一种是象弗洛伊德一样分析自己的梦。后一种方法,想做的人都可以做,不必飞越千山万水、背井离乡,也不必付高昂的费用。当然心灵需要付出的艰辛很可能要稍大一些。盛晓春曾经记过几年时间的梦,听说写满了几个笔记本。至于他是否是用弗洛伊德的方式来解析梦,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第三种方法吗?我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想出来。最近我的女儿出生,使我终于想到了第三种方法。这一方法就是,观察我的女儿的成长,并且与我自己的成长做反复的比较,使自己重新过一次童年,重新走一次人格成长的路。我坚信这会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不是最好的方法的话。   

           更进一步说,如果对一个问题有了三种解决方法,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找到更多的方法抱有信心。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定能够找到很多的自我分析的替代品。   

        道不远人,是我们要镌刻在我们潜意识之上的一句话。

心理治疗魔鬼辞典之一   

     潜意识——犯错误以后的最后借口;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的敌人。   

     移  ——人类唯一的情感,因为人类的一切情感均可以归结为它。   

     防御机制——新的战争理论,主要关于核潜艇战役的意义、目的和方法。   

     童年经历——你曾经住过的旅馆和吃过的菜,那些旅馆的服务质量和菜的口味决定了你现在愿意去哪些地方和不愿意去哪些地方。   

    阻抗——全盘接受对你的诬陷是你唯一的选择。   

    ——另一种精神胜利法,其数量与做梦者白天对自己的忠诚度成反比。   

  精神科诊断标准——顺我者昌,逆我者有病。   

  神经症——聪明人的自娱自乐。   

  自由联想——混淆黑白以及使风马牛相及的一种方法。   

  患者中心疗法——让你不好意思再病下去。   

  行为治疗——看你还敢不敢病!   

  系统式家庭治疗——天下大乱,然后天下大治;趁打群架混水摸鱼。   

  精神分析理论——人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人是从零岁活到八十岁而不是从八十岁活到零岁。   

认知治疗——本来是阿Q发明的,却被别人申请了专利。   

精神科医生——极有可能是开痔漏科诊所的痔漏患者,再不然就是预言别人会飞黄腾达而自己却穷途潦倒的街头算命者。   

个性——总是犯同样的错误,直到别人不再认为那是错误的一种境界。   

心理学领域的统计学方法——现代巫术的一种,其最高目标是把人变成文昌鱼。文昌鱼的数量较人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不必怀疑这些巫师们保护珍稀动物和建立全新产业的良苦用心。   

个案报告——把人变成人的努力,但遭到了人的嘲笑。   

心理健康的标准——同流合污能力。   

电话心理咨询——在硬件设施上与御医给后宫妃子拿脉类似,软件用的是最新的IE5.0。只是不知道带宽够不够。

http://ctc.qzs.qq.com/ac/b.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