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裂与客体关系治疗(二) 吴和鸣

(2010-09-13 03:46:03)
标签:

杂谈

分类: 禅与心理

  一个更好的理解可能是主体间的:变被动为主动,当事人在治疗师身上复制了自己的分裂,然后既让治疗师可以理解自己的体验,也可以观察治疗师如何处理,如果治疗师也采取否认的防御策略,必然进一步强化当事人的分裂,相反,治疗师在当事人投射的催化、激活作用下,自身分裂得以浮现,并在治疗师有可能整合自身分裂的情况下,客体关系的心理治疗最终实现。这种理解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治疗师不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干净的接受者,尽管多数案例隐去了治疗师的移情,俗话说的好,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克莱因及罗森费尔德(Herbert Rosenfeld)等的“into”,而非“onto”,并非真正的或幻想的进入,而是治疗师自己“里应外合”或“闻风而动”而已。诚如李孟潮所说:“客体关系学派的总体假设是有那么一个纯然的、不证自明的客体的存在,但是这点假设是经不住哲学家的拷问的(李孟潮: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问题的发展)。”

 


  在本书中,诱导行为、当事人在治疗师面质之后的强化,及元信息传递有充分的描述,有比较强烈的行为、认知治疗的意味,这也有力地说明心理治疗在操作层面的整合倾向,迈斯讷(W. W. Meissner)对此有过批判。


  作者指出,如果元信息传递在治疗中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且躲躲藏藏的话,获得预期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元信息浮出表面,变成关系中清晰的部分,治疗师才能与当事人进行面质。相反,在四种投射性认同的相关案例材料里,作者对于治疗师反移情感受中的投射成分,并没有象上述个案中有清晰的呈现,而这部分应该是投射性认同的核心内容。


  元信息之浮出表面,是否一种象征化的工作呢。有可能这一部分,更符合比昂等人的思想。


  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操作中,本书作者认为面质是治疗师工作的关键所在。此面质是感受水平的面质,不同于解释,解释则被放在结束阶段进行,好像是“痛定思痛”。


  面质就是说“不”,拒绝配合当事人的投射性认同,如果不是坚定地说“不”,而是给当事人以解释,将会无功而返,解释减缓了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情感冲击,使治疗进程从情感的面质转向理智的分析上去,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策略与移情焦点治疗(TFP)等完全不同。


  这样,作者必须对面质和解释加以区别,并阐述为何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偏好以面质作为干预手段。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聚焦于前语言期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作者认为的传统解释与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解释的不同所在,作者援引奥格登的话:


  “‘语言解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个案依赖投射性认同作为交流、防御和与客体建立关系的主要方式,这种依赖常常反映了个案当前无论是在心灵内部(作为内部对话的一部分)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无法使用语言工具这一事实。结果,个案既不能理解也不能利用以语言方式所提供的解释。”


  然而,从书中的个案来看,大多数并不象是前语言期的障碍。姑且存疑。


  接下来的问题是,治疗师的面质是如何达到整合的目的的?理论上讲,以“不”展开的面质,作为治疗师非投射性认同的反应强调了分裂的另一部分,所谓“好”的那一部分,这仍然呈现的是“好”与“坏”的对立。或许,面质使好、坏见面,解决了否认这一防御作用。


  从治疗师的面质,当事人内化了一些什么呢?好像并不是经治疗师消化、代谢之后的焦虑,以及治疗师作为容器的功能。作者提到的结束阶段的宽恕,似乎有些整合的意义,经由宽恕,坏的部分变成可以接纳的了。能够宽恕,也意味着当事人具备了容纳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