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嫉妒

(2010-08-01 09:30:36)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文集

    ---------在爱恨悲欢与共的日子里

    余秋雨说,嫉妒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其自身脆弱性的隐忧。很有意思的说法,这让我想到一位当代伟大的基督教伦理学家舍勒。他近乎用同样的理由谈到爱的根源和必要性,舍勒大体是说,爱感支撑着人的非自足存在也制造着这一缺残式存在的幸福。很奇妙的事情,爱与嫉妒居然生于同样一种事实,而这却是人类无法回避的生存特征。只是,爱与嫉妒却实在是无法共存的,在关于爱的唯一一个涵盖性定义中,保罗说的明白,爱是不嫉妒。原来同样的存在困境,是人的选择建构了七情六欲也展开了南辕和北辙的人生之旅。
    仔细想来,在生命体验中直面自身的有限和脆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不会这个事实存在着那般理所当然,那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安全感,太多的人畏惧去聆听这脆弱温柔的倾诉,于是,粗暴的把它压下去藏起来,借以维持虚幻的安全。而受到压迫的脆弱躲藏并不容易觉察到的地方,一反本然的温柔,残酷的叫嚣着:你不行,你毫无价值、没有人关注你……。这声音无疑在揭你的伤疤,本能的,你焦虑不安,“不是的,让我证明给你看。”于是,你落入更深的陷阱,你转入对成功、知名度和权势的攫取,你忙碌,你烦躁,你急迫,你需要别人的认可和赞美,唯有这些才能平衡自身并不真实的建构。
    于是,你选择了厮杀和竞争,你要脱颖而出,你只能呆在那些你熟悉的环境里,并且充满戒备的窥视着闯入你生活中的每一个陌生人。你忐忑不安,你惧怕刚刚安适平稳起来的这一虚假自我面临着再一轮颠覆的威胁,曾经你为安顿它而筋疲力尽。只是你非常清楚,当掌声不再为你个人而发,你的生命便会被颠覆,于是,再度,拖着疲倦的身子,你选择了攻击。
   心理学家将上面的过程称为嫉妒,嫉妒通常表现为对异己者之成就的心理上的敌意和操作上的攻击。
   后克莱因学派的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对嫉妒的发生有个精彩分析,这便是嫉妒的二阶段论。当然嫉妒第二个阶段很好理解,便是,我们通常提到的一种敌视和攻击亮色者的倾向。只是他们对于第一阶段的解说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认为,嫉妒最初产生于,嫉妒者把本来是属于自己的亮色的给了别人。
   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人嫉妒,恰恰是因为,当他/她们看到被嫉妒者的某些亮光的时候,自己身上被压抑良久的光芒被诱发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压抑机制,那是他们无法敞开来接受的自己的东西,是自己必须被小心维护,努力照应的东西,所以,这一切便转嫁给被嫉妒者了,于是被嫉妒者瞬间变得刺眼,敌意且当诟病,这样,第二阶段便发生了。
    嫉妒从来都是源于一个人对于自身彻底淹没和粉碎的恐惧,于是,他歇斯底里的维系着对外部世界的全然控制,因为,未得到整合的心理世界实在恐惧外部世界的无序会使得自身全然粉碎。
    诚然,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然,嫉妒者却是实在应该得到怜惜的,因为他们自伤最深,不安,恐惧,焦虑,烦躁,如此巨大的负面能量却没有一个整全的心理空间可以消融,在冒险压碎自己和选择指向别人之间,他很可能正经历着生命中最大的困境。或者,他最需要的是一双愿意伸出来拉他一把的手。
    研究者们发现,嫉妒通常指向分享共同美好品质的人,这原是成为知音好友的基础,有没有试过化敌为友呢?其实,远不只如此,实验证明被攻击者的友善,接纳和宽容对于这类痼疾的消失具有最佳疗效。这一结论不难理解,嫉妒者正是在这一新奇体验中,唤醒自己被压抑的部分,并在这一空间中,得到自我重整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