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派精神分析与中国禅宗的关系)
(2010-04-23 09:00: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禅与心理 |
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分析学家们益发感到自己心灵经验与古老的东方佛教、道教、印度教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似和一致,他们从佛教中吸取理论、方法和经验,有人甚至直接把佛教理想作为精神分析追求的最高境界。自弗洛伊德以后,大量著名的分析学家如荣格、霍妮、弗洛姆、拉康等人都沿着这一思路发展了下去。
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马里·拉康1901年生于巴黎,1934年加入巴黎精神分析学协会,其后在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第十四届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镜像阶段”论文,初步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专业领域内的地位。1953年,拉康在罗马发表《精神分析中的言说与语言的功能和领域》,标志拉康学派诞生。拉康学派倡导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语言对精神分析的决定性作用,在一个更一般化的层面解释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机理,使精神分析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拉康在精神分析传统的自由联想方式基础上,大胆改革,在分析中经常打断对方,中止其固有思路,不定时地结束分析,形成了争议颇多的拉康派分析风格。在拉康的第一个讨论班上,他讨论了弗洛依德的分析风格,认为自己的精神分析是禅宗的风格。
佛教是这样看待这样的状况的,这些烦恼结缠绕不清,人们无法明了其真相,因而无法摆脱,是为“无明”。无明为人类烦恼之根源,只有消灭“无明”,从“无明’’转“明”,明了自己各种烦恼情绪因因果果的真相,才能彻底将其摆脱。而要明了烦恼的因果真相,就要采用止观的方法。
所谓止,梵语samatha,乃止寂之意,即内心不分别任何事物,非常安静的状态。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云:“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大乘起信论》亦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谓观,梵语vipasana,为观察、分别之意,即内心在止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别、理解。如《大乘起信论》云:
从精神分析来说,烦恼结构成人的心理疾病,传统精神分析治疗它的方法称作“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时,
在一般意识状态下,意识的自由流动会使人思绪纷飞,很容易进入妄想状态,带来情绪大起大落。佛教认为,这正是人生烦恼的表现方式。为改变这一状态,佛教采用止观的办法,先使心境进入一种专注、稳定、平静的状态,再任由思绪冒出来,这时头脑中流过的每一个念头都清晰可见,了了分明,心中产生一种觉照,心境不会轻易随之而去,一方面没有失去意识的活力,另方面又保持了心灵基本稳定。
自由联想则强调在清醒状态下讲出头脑中冒出的所有东西,不进行意识加工,不加任何批判,让思维自发运动,这种做法与上面佛教禅止观中“观心无常”有相似之处。自由联想法让人在冒出任何念头时都大声地把它说出来,这样随着舌头、口腔肌肉、耳朵听力,甚至整个身体的运动,人们对说出来的这个念头都更加清楚明白,产生一种理解,从而不会轻易地随着情绪走失。
另一方面,由于专注于内心的体验,佛教止观和精神分析自由联想都同样存在着危险:当念头的力量过于强大,即冒出来的思绪背后隐藏极为强大的愿望和压抑,已远远超出定力或肌体运动带来的投注力,这时人反而会随着冒出的情绪被带走。加上专注于内心时投入该念头的意识力量比平时要高,一旦情绪爆发,在禅定止观中就会出现疯狂,在分析中则会出现躁狂倾向。
从这种角度说,佛教和精神分析做的都是打破自我思维局限的工作。因此,如何在精神分析过程中促成接受分析者打破自我的局限成为分析成功的关键。正是在这里,拉康受到了禅宗公案的启示,一改过去精神分析死板的五十分钟时间限制,灵活的中断分析,形成了拉康派独有的分析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分析中有可能出现的妄想状态。拉康曾经描述自己的精神分析风格说:好的分析师“能够以任何东西——一个讽刺,一个跺脚——打破沉默。这正如佛教大师以‘禅宗’技术寻找意义的过程。”
可见,风格往往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的,它更多是一种感受,
这种由内外因缘和合冲破自我思维惯性局限的情况,在精神分析中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格渐渐发生改变。禅门有大悟几十次,小悟几百次之说,并不是指悟到了什么自己之外的真理,而是描述了修行人不断勘破自身大大小小各种习气惯性局限,一次次意识到背后驱动自己的无明动力,最终与本来面目打成一片而浑然自在的过程。故禅门有云: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