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洛·梅的基本著作

(2013-02-26 09:07:44)
标签:

罗洛梅

著作

存在心理治疗

分类: 走进大师
罗洛·梅的基本著作

罗洛·梅一生著述丰富,出版了20余部著作,发表了许多论文。他在80岁高龄时,仍然坚持每天写作四个小时。我们按他思想发展的历程来介绍其主要作品。

罗洛•梅的两部早期著作是《咨询的艺术:怎样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1939)和《创造性生命的源泉:人性与神的研究》( The Springs of Creative Living: A Study of Human Nature and God,1940)。《咨询的艺术:怎样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一书是罗洛•梅于1937年和1938年在教会举行的“咨询与人格适应”研讨会上的讲稿。该书是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心理咨询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该书再版多次,到1989年已印刷15万册。在这部著作中,罗洛•梅提倡在理解人格的基础上进行咨询实践。他认为,人格是生活过程的实现,它围绕生活的终极意义或终极结构展开。咨询师通过共情和理解,调整患者人格内部的紧张,使其人格发生转变。该书虽然明显有精神分析和神学的痕迹,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罗洛•梅的后期思想。《创造性生命的源泉:人性与神的研究》一书与前一部著作并无大的差异,只是更明确地表述了健康人格和宗教信念。在与里夫斯(Clement Reeves)的通信中,罗洛•梅表示拒绝该书再版。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还有《咨询服务》( The Minsitry of Counseling,1943)一书。

罗洛•梅思想形成的标志是《焦虑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Anxiety,1950)的问世。该书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这部著作中,罗洛•梅对焦虑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考察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焦虑观基础上,通过借鉴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结合临床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焦虑置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层面,视作人的存在受到威胁时的反应,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焦虑研究,罗洛•梅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思想。在这种意义上,该书为罗洛•梅此后的著作奠定了框架基础。

1953年,罗洛•梅出版了《人的自我寻求》,这是他早期最畅销的一本书。他用自己的思想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整体分析。他以人格为中心,探究了在孤独、焦虑、异化和冷漠的时代自我的丧失和重建,分析了现代社会危机的心理学根源,指出自我的重新发现和自我实现是其根本的出路。该书涉及自由、爱、创造性、勇气和价值等一系列重要主题,这些主题是罗洛•梅此后逐一探讨的问题。可以说,该书是罗洛•梅思想全面展开的标志。

在思想形成的同时,罗洛•梅还积极推进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发展。这首先反映在他与安吉尔和艾伦伯格合作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1958)中。该书是一部译文集, 收录了欧洲存在心理学家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明可夫斯基(Eugene Minkowsik)、范•盖布萨特尔(V.E.von Gebsattel)、斯特劳斯(Erwin W.Straus)、库恩(Roland Kuhn)等人的论文。罗洛•梅撰写了两篇长篇导言:《心理学中存在运动的起源和意义》和《存在心理治疗的贡献》。这两篇导言清晰明快地介绍了存在心理学的思想,其价值不亚于后面欧洲存在心理学家的论文。该书被誉为美国存在心理学的《圣经》。罗洛•梅对美国存在心理学发展的推进还反映在他主编的《存在心理学》中。书中收入了罗洛•梅的两篇论文:《存在心理学的产生》和《心理治疗的存在基础》。

1967年,罗洛•梅出版了《存在心理治疗》(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该书由罗洛•梅为加拿大广播公司系列节目“观念”所做的六篇广播讲话结集而成。该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罗洛•梅的许多核心观点,其中许多主题在罗洛•梅以后的著作中以扩展的形式出现。次年,他与利奥波德•卡利格(Leopold Caligor)合作出版了《梦与象征:人的潜意识语言》( Dreams and Symbols:Man's Unconscious Language)。他们在书中通过分析一位女病人的梦,阐发了关于梦和象征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梦反映了人更深层的关注,它能够使人超越现实的局限,达到经验的统一。同时,梦能够使人体验到象征,象征则是将各种分裂整合起来的自我意识的语言。罗洛•梅关于象征的观点还见于他主编的《宗教与文学中的象征》( Symbolism in Religion and Literature,1960)一书,该书收入了他的《象征的意义》一文,该文还收录在《存在心理治疗》中。

1969年,罗洛•梅出版了《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该书是罗洛•梅最富原创性和建设性的著作,一经面世,便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曾荣获“爱默生”奖。写作该书时,罗洛•梅与第一任妻子的婚姻正走向尽头。因此,该书既是他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也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该书阐述了他对爱与意志的心理学意义的看法,分析了爱与意志、愿望、选择和决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罗洛•梅将这些主题置于现代社会情境下,揭示了人们日趋恶化的生存困境,并呼吁通过正视自身、勇于担当来成长和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罗洛•梅开始将自己的思想拓展到诸多领域。1972年,他出版了《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Power and Innocence: A Search for the Sources of Violence)。正如其副标题所示,该书目的在于探讨美国社会和个人的暴力问题,阐述了在焦虑时代人的困境与权力的关系。罗洛•梅从社会中的无力感出发,认为当无力感导致冷漠,而人的意义感受到压抑时,就会爆发不可控制的攻击。因此,暴力是人确定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一种途径,当然这并非整合性的途径。围绕自我的发展,罗洛•梅又陆续出版了《创造的勇气》(The Courage to Create,1975)和《自由与命运》(Freedom and Destiny,1981)。在《创造的勇气》中,罗洛•梅探讨了创造性的本质、局限以及创造性与潜意识和死亡等的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需要勇气的创造性活动,人才能表现和确定自己的存在。在《自由与命运》中,罗洛•梅将自由与命运视作矛盾的两端。人是自由的,但要受到命运的限制;反过来,只有在自由中,命运才有意义。在二者间的挣扎和奋斗中,突现出人自身以及人的存在。在《祈望神话》( The Cry for Myth,1991)中,罗洛•梅将主题拓展到神话上。这是他生前最后一部重要的著作。罗洛•梅认为,神话能够展现出人类经验的原型,能够使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遗忘了神话,与此同时也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由此导致人的迷失。

罗洛•梅还先后出版过两部文集,分别是《心理学与人类困境》(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 Dilemma,1967)和《存在之发现》(The Discovery of Being,1983)。《心理学与人类困境》收录了罗洛•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的论文。如书名所示,该书探讨了在焦虑时代生命的困境,阐明了自我认同客观现实世界的危险,指出自我的觉醒需要发现内在的核心性。从这种意义上,该书是对《人的自我寻求》中主题的进一步深化。罗洛•梅将现代人的困境追溯到人生存的种种矛盾上,如理性与非理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他对当时的心理学尤其是行为主义对该问题的忽视提出严厉批评。《存在之发现》以他在《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中的导言为主题,较全面地展现了他的存在心理学和存在治疗思想。该书是在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最简明、最权威的导论性著作。

罗洛•梅深受存在哲学家蒂利希的影响,先后出版了三本关于回忆保罗•蒂利希的书,它们分别是《保卢斯:友谊的回忆》( Paulus: Reminiscences of a Friendship,1973)、《作为精神导师的保卢斯•蒂利希》(Paulus Tillisch As Spiritual Teacher,1988)和《保卢斯:导师的特征》( Paulus:The Dimensions Of A Teacher,1988) 
罗洛•梅积极参与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他与罗杰斯和格林(Thomas C. Greening)合著了《美国政治与人本主义心理学》(American politics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1984),还与罗杰斯、马斯洛(Abraham Maslow)合著了《政治与纯真:人本主义的争论》(Politics and Innocence: A Humanistic Debate, 1986)。

1985年,罗洛•梅出版了自传《我对美的追求》(My Quest for Beauty,1985)。作为一个学者,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以自己的理论对美进行了审视。贯穿全书的是他早年就印刻在内心的古希腊艺术精神。在他对生活的叙述中,不断涉及爱、创造性、价值、象征等主题。

罗洛•梅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与他晚年的朋友和追随者施奈德合著的《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 The Psychology of Existence: An Integrative, Clinical Perspective,1995)。该书是为新一代心理治疗实践者所写的教科书,可视作《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的延伸。在该书中,罗洛•梅提出了整合、折中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并把他的人生体验用于心理治疗,对自己的思想作了最后的总结。

此外,罗洛•梅还经常发表电视和广播讲话,留下了许多录像带和录音带,如《意志、愿望和意向性》( Will, Wish and Intentionally,1965)、《意识的维度》(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1966)、《创造性和原始生命力》(Creativity and the Diamonic,1968)、《暴力和原始生命力》(Violence and the Diamonic,1970)、《发展你的内部潜源》(Developing Your Inner Resources,1980)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