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胡建华和杨萌萌纠错

(2020-08-03 14:55:01)
标签:

365

教育

时评

文化

分类: 汉语学界的那些事儿

给胡建华和杨萌萌纠错

 

石毓智

 

        胡建华和杨萌萌在《当代语言学》20154期发表一篇21页的雄文,题目为《“致使-被动”结构的句法》。二位作者,一个是主编,一个是博士,在重要刊物频发长文,自然不是文盲。但是,根据我的初步诊断,他们基本属于古汉语盲。因为此文发在这么重要的刊物上,所以错误的影响也大,有必要在这里做一简单更正。

        作者整篇文章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给”、“叫”、“让”等被动标记同时具有“传递”和“拥有”双重意思。他们就以上古汉语为例,说明“给”可以表示“充足”和“传递”的用法。然而,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知道,“给”在整个古汉语里都不是表传递的动词,它表示“供给”,发音和意义都与现在的不同,这个“传递”意义是用“与”或者“予”表示的。根据石毓智(2004)的考察,一直到元代“给”才有了传递动词的用法。

         上述现象对作者的立论构成直接威胁:即“传递”义和“拥有”义并不共存于一个动词上,古汉语典型的传递动词“与”和“予”,并没有“富足”之类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当元代以后“给”发展出传递义时,也早已失去富足义。

        胡主编在今年《中国语文》的头牌秀文章,犯了一个同样的常识错误,拿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来解读《论语》。语言是在不断演化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情况,研究语言要有历史演化观。

        顺便问一下,杨萌萌该不会是外语系毕业的吧?如果这样,不了解古代汉语也情有可原。        

 

 

        王力《古代漢語》的“常用字”對【給】的詮釋:

  (一)讀j。形容詞。豐足(指食用)。跟“乏”相反。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省:視察。斂:收穫。)史記倉公扁鵲列傳:“其家~富。”後漢書曹褒傳:“其秋大熟,百姓~足。”

  (二)讀j。動詞。供應[食用],使足,使不匱乏。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使人~其食用。”司馬遷報任安書:“虜救死扶傷不~。”注意:上古“給”字意義和現代意義距離很遠。上古“給”字不表示“給予”。例如左傳隱西元年“欲與大叔”,不能說成“欲給大叔”。

  [辨]與,予,給。“與”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給予”的意思上同義。“給”則和“與”、“予”大有區別。“給”用作動詞時,不是表示一般的“給予”,而是表示“供給”,並且一般只限於供給食用。作“給予”解的“給”,是後起義,讀gi

给胡建华和杨萌萌纠错给胡建华和杨萌萌纠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