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毓智
石毓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17,180
  • 关注人气:14,0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轲与屈原日月同辉

(2018-06-16 20:37:25)
标签:

365

文化

时评

教育

分类: 文化、历史与文学


 

        在端午节之际,我们不应该忘却与屈原具有高度相似之处的那个人,他就是荆轲。屈原与荆轲的志向一致,只是屈原选的是文韬,荆轲走的是武略。子曰:“三军可以夺其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司马迁 用“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这十二个掷地有声的字眼来评价荆轲一生的功业。

 

司马迁所记录的关于荆轲的身世部分虽然非常简略,但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望见真相。请看有关的段落: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这是那个时代士人的两门必修课,说明他不是农民,而是个知识分子。士族阶层又分好多级别,能直接跟卫元君说上话者,很可能是在宫廷任职的人。荆轲的第一爱好是读书,应该是一个读书人,第二爱好才是击剑,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治国平天下的必要修养。荆轲显然不是死读书的腐儒,而是忧国忧民的志士,思考保家卫国的良策。其身份有点儿像诸葛亮,但是不需要躬耕。

荆轲的军事策略可能是很高的,卫元君不用荆轲的策略,很可能是导致卫国灭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司马迁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其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根据司马迁的写作手法,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来谈,就蕴含着这层意思。在荆轲看来,他的策略一旦被卫元君采纳,酒可以抵御秦国入侵,从而保护卫国的安全。可见,荆轲具有很强的建功立业精神。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士族阶层的人,他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磨砺自己的剑术,思考保家卫国的策略,是个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但是,他的策略不被国君采纳,导致国破家亡。这一点上,荆轲与屈原遭遇非常相似,他们都有报国之心,都虑治国之良策,也都怀才不遇,不被国君采纳,致使国家受欺凌,人民遭蹂躏。所不同的是,屈原选择了自杀,荆轲选择了刺杀,都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奸诈暴戾的秦国的反抗,也表达对自己国君昏庸无能的愤懑。

很多读者可能对我们把屈原和荆轲放在一起对比不以为然,觉得屈原是一个伟大诗人,而荆轲只是一介反秦的匹夫而已。然而,即使在文化修养上,荆轲和屈原也好有一比。根据《史记》的记载,屈原和楚国王室是同姓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超强,精通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熟谙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他很受重用,跟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参与制定政令;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务。

跟屈原相似,荆轲在待人接物和外交辞令方面也很了得,从三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一是劝樊於期自刎献首以刺秦王,二是让蒙嘉游说秦王在咸阳宫设九宾礼接待他们,三是在秦舞阳于秦宫前色变振恐的千钧一发之际用话化险为夷。每一次劝说的难度都是古今罕见的,但是荆轲以卓绝的智慧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关于屈原在外交辞令上的表现,司马迁没有记载,也许言辞比荆轲的华丽,但是困难程度和效果不一定能超过荆轲。相对,屈原的大量诗作流传了下来,然而虽然荆轲只流传下来了两句,但是也是万古流芳,古今稍有点儿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荆轲经常让高渐离击筑,自己和唱,所唱的内容应该跟《易水歌》一样,大多是个人编写的,抒发自己的情志,可惜他缺乏“且有后世名”的意识,没有把这些记录下来,否则也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道风景线。

在不得意的时候,屈原选择用文字抒发自己的郁闷,而荆轲却选择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屈原与荆轲都与自己国家的最高阶层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上所言,屈原与王室同宗同族,是楚怀王的重臣。荆轲与卫元君的关系到底如何,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录,但是从司马迁的记录中,可以推断荆轲可能是卫国政府的重臣之一,理由如下:

秦国灭各个诸侯国时,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对被征服的各国贵族采用了严厉的防范措施。一种办法是把各国贵族驱赶到咸阳,集中看管,另一种办法是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或者斩草除根,直接从肉体上消灭诸侯国王和大将。卫国被侵占后,卫元君及其支属是被秦国流放到南部野王这个地方。此时荆轲逃离了卫国,往北部流亡,来到北边的赵国。荆轲为何逃离?个中缘由非常值得思考,很可能是为了躲避秦国的迫害而逃离。司马迁的记录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佐证。荆轲在卫国的时候原来叫“庆卿”,到了燕国才改为“荆卿”,也就是说他此次流亡更名改姓了。唐朝司马贞的索隐对此的解释是:

 

荆、庆声相近,故随在国而异其号耳。卿者,时人尊重之号,犹如相尊美亦称“子”然也。

 

司马贞给出的解释是,“庆”和“荆”本来语音相近,由于不同诸侯国的发音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就有了不同的叫法。一千多年来人们都不假思索地采信这种说法,没有细究它是否合理。然而我们只要稍加探究,就会发现此说的问题。传统上,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名姓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嘛!不大可能因为不同地区的发音不同而改变姓氏写法。一个人姓“赵”,这个字在不同的方言会有不同的发音,比如在福建话中念“它”,显然没有必要改写为“它”。不仅中国重名姓的文化传统不允许,当时的交际上也不需要。试想,福建人既然都把“赵”念成“它”,还有什么更改姓的必要呢?同样的道理,既然燕国人都把“庆”读成“荆”,还有什么必要去更名改姓的汉字呢?况且,撰史书的人更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姓氏在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读音,就从这些方言找多个与“当时共同语”的读音相对应的字来给这个人命名,因为那样就会徒增表述的混乱。那时候方言之间的读音差别,可能不比今天小,如果根据方言不同而用不同的汉字,每个人岂不是都会有几十个“姓”了吗?从来没有见哪本史书是这样记载历史人物的。更何况在战国时期,“庆”和“荆”在燕国读音究竟如何,后来人根本无法确知,司马贞的解释只能是一种主观推测。

按照当时的社会现实,唯一合理解释是,荆轲有意变更自己的名姓,目的是为了躲避秦国的追捕。那么紧接着的一个推断就是,荆轲可能是卫元君的重臣或者亲近支属,是秦国灭卫后所要追捕的对象。这一推断的第一个根据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变名姓逃避刑责”的现象。那时政府要追捕一个人,由于缺乏今天的照相技术,人工画像也不可能准确,那么就是公告其名姓,到处张贴。一个人要逃避政府的追捕,最好的办法就是变更名姓。《史记》就有大量这种记载,比如高渐离在荆轲事件出来后,秦王追杀荆轲好友时,他就变更名姓到赵国的宋子这个地方给人做酒保。还有张良在秦始皇东巡时,雇力士在博浪沙试图击杀他后,秦王“大索天下”,张良也是采用变更名姓的办法来逃避秦国的追捕的。又如季布曾经策划韩信谋反,后来担心刘邦统一中国后报复,也是更名姓去做苦力谋生。《史记》中变名姓逃避刑责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一推断的第二个根据是,荆轲曾经“以术说卫元君”,说明荆轲很可能是卫元君的一个重臣。

 

摘自《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2015,江西教育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