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 上海咸亨酒店门外的孔乙己雕塑
按:读过鲁迅《孔乙己》这篇小说者数以亿计,然而绝大多数都误读了文中的一个关键地方。这一幻觉式的流行错误再一次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判断提出质疑。
茴香豆的“茴”只有一种写法
石毓智
上过中学的人都一定学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可是几乎无人好奇去弄个明白,这个传说中的“四个写法”究竟是什么。大众在嘲笑孔乙己酸腐的同时,也蔑视了他的认真执著,结果不小心暴露了缺乏求真的精神。这是鲁迅先生有意跟国人开的一个玩笑吗?
无数的语文老师,数以亿计的读者,多少年都过去了,人们皆浑然不觉自己看走了眼。俗话说,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白纸黑字,竟无人发现自己眼皮底下这个明显的“张冠李戴”。
不知是老师教得马虎还是学生学得粗心,竟造成了一个极其普遍的错误,就是误认为孔乙己说过“茴香豆的‘茴’有四个写法”。其实,孔乙己说的是“来回”的“回”有四种写法。根据各种权威工具书,茴香豆的“茴”只有一种写法。请看小说的有关原文:
有一回(孔乙己)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是顺着小伙计的话来说的,小伙计说道:“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这里带出了“来回”的“回”。孔乙己知道小伙计懂得“茴”字的写法,就想进一步告诉小伙计“来回”的“回”有四样写法。
学习鲁迅这篇小说时,大众只顾嘲笑孔乙己这个迂腐的老学究,人们觉得一个人懂一个汉字有四种写法这种事算不得什么能力,甚至认为这是件可笑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人去查一下字典,核实一下到底是哪四种写法,结果让错误流行泛滥起来。要知道,学习马虎,缺乏求真精神,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创造力。
只要简单查一下字典就会发现,“茴香豆”的“茴”只有这一种写法,而“来回”的“回”才有多种写法,孔乙己说得不全,起码有6种形体:回 囘 囬 廻 廽 逥(见《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后三个是后起的字,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古汉语里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回”有“奸邪”的意思(王安石《兼并》:兼并乃奸回),而后起的“廻”则没有这种用法。
造成上述流行错误的因素还有一个语言心理因素。前边孔乙己和小伙计都是在谈论茴香豆的“茴”如何写,可是孔乙己突然转移了话题说道:“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回”和“茴”的发音又一样,读者注意力因受前文话题的影响,就很容易理解错。再加上没有人去查证孔乙己说的是否属实,结果“不约而同”都错了。
实际上,一个人只需要比别人认真那么一丁点儿,稍微有点较真的劲儿,就有可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发现。我的这个发现虽然很小,但是寓意深远,主观意识或者流行观点会影响人们的观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