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界,“院士”应该属于最高的头衔职称,但是它只授予理科和工科的人,没有文科人的份儿,因此是一种学科特权或者学科优越感体现。而文科最高的头衔是“二级教授”,连“一级教授”都没有资格,这是明目张胆的学科歧视。为什么学文的“冠军”只能当第二名拿银牌的资格?这是从哪里学来的?这就好比奥运会上的体育项目,有些项目规定冠军只能拿银牌,这不莫名其妙吗?这是奥林匹克精神吗?我不知道中国制定这种政策的人是基于什么理由,但是我所看到的是,当今科技发达的国家全部没有这种“光天化日之下”的学科歧视。下面谈谈我对这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偏差
中国人把科学理解为某些特殊学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有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才是科学。然而欧美人则把科学看做一种思维方法,研究的对象则是不限的。结果,《中国科学》只刊登物理、化学之类的文章,而美国的《科学》和英国的《自然》则大量发表语言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文章。另外,世界知名的大学一般都是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放在一个学院里,比如哈佛、斯坦福等莫不如此,而中国则无一所大学是这样做的。
在我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中,Elizabeth Traugott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就是所谓的“双院士”,Paul
Kiparsky是英国科学院院士。他们都是语言学家,但是都是科学技术最发达国度的院士,他们的职称并没有“二级教授”的封顶限制。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
中国一直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这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一种反映。人们简单地认为,理工科可以做出技术发明,赚钱发展经济。其实,文理是一体的,人文科学上不去,自然科学也必然受到制肘,也难以出大科学家。出自然科学大家的国度,也是盛产人文哲学的世界级思想家的地方,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无不如此。
认为文理之间存在着鸿沟,也是一种妨碍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意识。美国很多搞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是出身于理工科背景的,比如MIT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原来是学数学的。反之亦然,比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爱德华·文顿是当今顶尖理论物理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可是他本科则是学语言学和历史的。
三、把职称作为博取名利的工具
中国的职称往往是与福利挂钩的,院士的待遇远高于其他职称。二十多年前,中国很多大学就专门为院士盖小洋楼,一个院士一栋楼。院士的工资待遇也远远高于其他人,他们手中的课题动辄是以千万元计算的。现在是理工科出身者一统“院士王国”的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打破院士制度上的文理藩篱,这些人必须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
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缺乏符合科学规律的教育管理制度。这种状况一日不改变,也就会一直妨碍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科学技术的强国只能是一句美好的愿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