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城晚报:迪伦和乔布斯文学与科技联姻的佳话

(2016-11-26 19:16:12)
标签:

365

教育

时评

文化

分类: 教育、科技和创新

羊城晚报:迪伦和乔布斯文学与科技联姻的佳话
羊城晚报:迪伦和乔布斯文学与科技联姻的佳话

羊城晚报:迪伦和乔布斯文学与科技联姻的佳话

羊城晚报:迪伦和乔布斯文学与科技联姻的佳话

 

        迪伦,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乔布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技发明家。迪伦的歌触动了乔布斯的创造性思维,乔布斯的发明给了迪伦艺术第二春。他们的碰撞演绎出文学与科技联姻的时代佳话。

 

        迪伦为乔布斯献唱过一首歌

        2005年的一天,迪伦在旧金山湾区巡回演出,其中有一首歌是《多余的清晨》。在场的所有人中只有乔布斯一人知道迪伦为什么选这首歌,这是迪伦献给他的礼物。

        演唱会的前一天,迪伦邀乔布斯来他的旅行车里见一面,问乔布斯最喜欢他哪首歌。演唱会结束后,乔布斯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辆旅行车驶过他身边,发出了刺耳的刹车声,车门滑开了,只听到一个沙哑的声音说道:“喂,你听到我为你唱的歌了吗?”乔布斯还来不及回话,迪伦的车就开走了。一个连诺贝尔奖都不能让他激动的人,竟特地为乔布斯一个人唱一首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在此之前不久,迪伦也曾到乔布斯所住的帕罗奥图镇演出过。乔布斯来到迪伦所住的宾馆见了面,两人就在宾馆房间的阳台上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乔布斯回忆道,当时他非常紧张,以至于说话时时常结巴,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事。

         要知道,乔布斯啥人物没见过?他家里的常客有美国最近的两任总统克林顿和奥巴马,也有多年蝉联世界首富的微软创始人盖茨,他与这些最有权最有钱的人平起平坐谈笑风生。而且乔布斯还是一个天才的演讲家,他每次在苹果公司新产品发布会上的表现都有轰动效应,他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被誉为全球半个世纪以来最精彩的两个演讲之一。可是,他为什么会对一个歌手如此敬重以至于因紧张而说话结巴呢?

        《乔布斯传》的前面有一个名单,列举与乔布斯一生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上面并没有“鲍勃·迪伦”这个名字。迪伦也从来没有向人说过他有一个朋友叫“乔布斯”,他压根儿就没在乎过谁是他的朋友。这两位甚至都没有一张合照留给世人,可是他们俩之间心有灵犀,关系非同寻常。

        可以说,迪伦和乔布斯是当今世界最知名的两个“特立独行”之人,他们之交是淡若水的那种,这背后是他们对文学和科技的火焰般的热情。

 

        苹果公司的两个创始人都酷爱迪伦的歌

        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其文学发达程度与其科技成就是密切相关的,迪伦代表美国过去这半个世纪的诗歌变革,乔布斯及其苹果公司代表美国过去这三四十年来的科技创新。文学艺术能够影响科技发明,这从迪伦对苹果公司两个创始人沃兹和乔布斯的影响上可以看出来。

        一次原苹果公司的CEO斯卡利问乔布斯:“你如果不做电子产品设计制造,今生最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诗人。”乔布斯如是回答。乔布斯身上始终透着一股诗人的气质,他对诗歌的热爱从他读高中时就表现出来了。

         乔布斯和沃兹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是迪伦的诗歌把他们绑在一起。1970年,那时乔布斯还在读高二。沃兹比乔布斯大五岁,那时他大学一年级,刚辍学,决定打工赚钱,闲暇时间就在朋友比尔家的车库里捣鼓电子设计。

         比尔知道乔布斯也喜欢摆弄这些东西,就介绍他们俩认识一下。这年秋天的一天,这两位年轻人在比尔家车库相见。他们一见如故,坐在车库门前的车道上一直谈了两个多小时。他们惊喜发现双方都还善于恶作剧,兴高采烈地交流经验。他们俩成了好朋友不久,沃兹就把自己的另一大爱好传染给了乔布斯,那就是对迪伦音乐的疯狂痴迷。

         沃兹和乔布斯对迪伦的歌如痴如醉,他们行走于旧金山湾区大大小小的城镇,搜寻迪伦的录音带。他们四处打听,追踪迪伦的每一场演唱会,担心漏掉迪伦的任何一次演出,很快就收集到100多个小时的迪伦音乐磁带。他们俩都专门买了当时比较上档次的录音机,买不起大的扬声器,就买来耳机听,时常躺在床上听上好几个小时。

         沃兹和乔布斯不光欣赏迪伦歌曲的调子,也不光羡慕迪伦那酷毙帅呆的样子,而且更喜爱迪伦歌词的意思。他们购买了迪伦歌词的小册子,熬夜解读这些歌词,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一般人欣赏流行歌,大都是听个调子,不大关心到底唱的是什么意思。乔布斯则认为,只有内容上打动人的歌方能永恒。乔布斯如是评价迪伦的歌对他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我的欣赏水准也越来越成熟,对迪伦的歌曲的热爱也越来越深。”

迪伦是以诗人的身份获得今年诺贝尔奖的,他的诗,大多就是他歌词。

         沃兹说:“迪伦的歌可以触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思维。”迪伦的歌,对于诱发深藏在沃兹心灵深处的创造力显然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现在人们在键盘上敲一下按键“A”,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现这个字母,这是人类书写史上的一次革命,更是电脑技术的一次飞跃。这项技术就是沃兹于1977年在惠普公司的实验室首先发明的。

        他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捣鼓出的Apple II型电脑是人类第一台真正意义的个人电脑,与电冰箱、电视机等一起被选入“人类最伟大的100个发明”榜单。这款电脑是苹果公司赖以成立的唯一产品。

         乔布斯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苹果公司成立后的一系列后续产品的设计发明上,他领导设计的第一款电脑就是MAC系列产品。在1984年的MAC电脑上市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乔布斯引用迪伦《变革的年代》这首歌的以下几句歌词,来说明发明这款电脑的时机和意义:

 

作家和批评家们,

你们惯于用笔杆子预言,

现在请你们睁开双眼,

因为机会不会再来。

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因为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进,

现在尚不清楚谁能青史留名。

今日的失败者很可能明日成功,

因为这个时代的一切都在变革之中。

 

        从乔布斯所引的这短短的几句歌词中,人们就可以感觉到,迪伦的歌唱出了那个创新时代的景况以及开创历史的气魄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迪伦是以诗歌反映这个时代精神,而沃兹和乔布斯则是以发明创造来表明这个科技发展。

 

         乔布斯用音乐拯救了苹果公司

        乔布斯能成功摆脱了他两次科技人生的重大危机,和他对艺术的热爱,对音乐的执着不无关系。在一次新产品发布会上,乔布斯总结说,苹果公司是靠“科技”和“人文”这两条腿走路的,这就是他们公司的文化,也是他们创意的源泉。下面这两件事情是对乔布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第一件事发生在乔布斯1985年离开苹果公司的那十几年中。当时,乔布斯把百事可乐公司的营销总管斯卡利请来,做苹果公司的CEO,可是不久两人就闹翻,公司的董事会都站在斯卡利一边,就这样,乔布斯被自己所创办的公司炒了鱿鱼。那时候乔布斯已是一个年轻的亿万富翁,他完全可以赋闲享受生活,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决定用自己的钱研发一款新型电脑,主要是满足高等院校和研究所这个市场需求。

        这款电脑的研发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而最后因为各种因素而没有任何市场。倒是这期间他因为喜欢艺术而投资的一家叫“皮克斯”的动漫公司(这在当时的硅谷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举动),拍出《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等一系列的风靡世界的动漫片,使得乔布斯得到了优厚的经济回报,才令他从赤贫的边沿又回到了亿万富翁的行列。

         第二件事是在乔布斯1997回归苹果公司后发生的。乔布斯离开公司后,斯卡利就用自己卖糖水的理念来运营苹果公司,一心只想着从每台电脑上赚取最大的利润,而忽略了研发新产品,所以很快就被其他公司超越,致使苹果公司每况愈下,每年亏损10亿美元。就在公司最多还能坚持半年的时候,乔布斯被召回了苹果公司。

         面对这个烂摊子,乔布斯决定集中人力和财力,重点研发几款拳头产品来重振河山。第一款产品就是可以处理照片、视频、音乐、文字的一体机iMAC。这款产品虽然质量不错,但是那时正处于个人电脑市场的低谷期,加上来自其他厂家的竞争,所得利润十分有限。

         第二款产品就是音乐播放器iPod,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同类产品,但是电池只能用一两个小时就得充电,内存也只能装几十首歌。乔布斯要研发出一种既新潮美观又容量特大的播放器:电池可以持续使用10个小时以上,内存可以装1000首歌。乔布斯的这个点子,就是从昔日他与沃兹疯狂搜集迪伦歌的往事中想到的,这段经历使得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份自己所钟爱的音乐。迪伦一生创作的歌曲大约700多首,这个新发明的播放器就是为迪伦这样高产音乐人量身制作的。

        iPod就是诗意、创意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一时间成了美国总统、英国女王、电影明星等的掌上明珠,也成了情人之间时尚的礼物。单这一项产品一年就给苹果公司带来了10亿美元的利润,短短两三年里就达到400亿美元的销售额,从此苹果公司在经济上重新站了起来。

         iPod上市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乔布斯就是以迪伦的歌来反复演示这款产品的性能。一天艾萨克森来到乔布斯家里谈写传记的事,他发现乔布斯的个人iPod里边装有迪伦的6张合集和15张专辑,甚至还有青少年时期的乔布斯和沃兹用磁带录下的几首市面见不到的迪伦的早期歌曲。从对迪伦音乐的执着上,就可以看出乔布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乔布斯给了迪伦“第二春”

        乔布斯借助他发明的产品,让迪伦的歌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使得这位已经有些过气的老歌星再次走红。

         2005年,为了配合iPod的销售,乔布斯想出了iTune这种网上音乐商店的创意,顾客可以以很便宜的价格从网上下载音乐到自己的音乐播放器上。乔布斯首先想到的一个大买卖就是把迪伦全部的700多首歌以199美元打包出售。

        乔布斯直接打电话给迪伦,在得知迪伦的作品版权都由索尼公司掌管,而索尼公司主管这个部门的CEO拉克认为乔布斯的报价定得太低,没有答应,结果这次的合作就没有谈成。

        可是乔布斯不气不馁。又过了一年多,乔布斯得知拉克卸任,就重新开始与迪伦谈合作。这次乔布斯改变了策略,先把迪伦的所有歌曲装在一台iPod里边,作为礼物赠送给迪伦,然后又向迪伦的代理人介绍苹果的营销计划。

         这个策略果然奏效,迪伦不仅欣然同意,还答应配合苹果公司制作一个iPod产品广告,只是外加了一个条件,要求同时宣传他将要上市的《摩登时代》专辑。苹果公司的年轻员工提醒乔布斯,迪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了,请迪伦做广告会失去年轻人的市场。乔布斯哪理会这些,能和自己的偶像合作,已经让他激动万分了。

         这则广告产生了非同凡响的双重效应,既为苹果公司吸引了年轻顾客,也为迪伦赢得了年轻听众。在广告播出后的第一周,迪伦的新专辑就跃居销售榜第一名,这是迪伦自1976年的《渴望》后30年,再次荣登榜首。

 

        迪伦和乔布斯的共同人生轨迹

        迪伦和乔布斯都是稀世的特立独行之人。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迪伦和乔布斯的共同性格,决定了他们惊人相似的人生轨迹。

        迪伦和乔布斯在不同的时间进了不同的大学,但是做了同样的选择,都是一年级没读完就退学了。1959年,迪伦高中毕业,进了明尼苏达大学,但是他的兴趣不在读书上而在民谣演出上,后来就干脆天天泡在民谣演艺圈内,把上大学那档子事忘了。

         1973年,乔布斯高中毕业后进了里德学院,这个学院名气不大可是学费却不低。乔布斯上了几个月的课,觉得大学教育不值那么多钱,就不再交学费而中断学业。但是乔布斯骨子里还是爱读书的,他就在同学的宿舍里打地铺,去旁听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

迪伦和乔布斯都是率性而为之人。1961年,迪伦在去芝加哥的途中,突然改变主意,决定前往纽约去拜见自己的音乐偶像盖瑟瑞。尔后就在纽约演出,并脱颖而出,并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出了第一张唱片。

        1974年,乔布斯回到旧金山湾区,很快在一家制造电子玩具的工厂找到一份工作,干了没有几个月,就辞去工作前往印度拜访一位精神导师。乔布斯到了那里才知道这位导师已经去世,他在印度因喝不洁的水而患痢疾,差点丧命,钱财还被偷了。乔布斯这趟也没有白去,他发现印度人的思维与西方的理性科学思维完全不同,主要利用直觉和想象,这对他后来的创造发明很有启发。

        迪伦和乔布斯都是少年得志。迪伦20岁的时候已经很出名,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了第一张专辑。乔布斯24岁那年建立了苹果公司,没过一两年因公司上市而很快成为亿万富翁。乔布斯因此名声大噪,成了世界名人,也是青少年的偶像。

迪伦和乔布斯都极富于创新精神。迪伦的创造力引起了乐坛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乔布斯的创新引发了电子行业一次又一次的革命。

         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不断探索创新,吸收美国歌曲的各种风格,从民谣、蓝调、乡村音乐到福音音乐、摇滚乐等,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爱尔兰式等,还有爵士乐、摇滚乐的元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迪伦歌的最大创意还是来自他的作词,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激发了年轻一代的活力和创造力,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

乔布斯为苹果公司制定的企业文化就是“非同凡想”,他的理想就是打造一个永葆创意的企业。苹果公司自打成立之日起,一直引领世界技术新潮流,在技术发明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他们有太多的“世界第一”,诸如个人电脑、视窗技术、随意移动的鼠标、触摸屏技术,等等。新世纪以来,令世界惊艳的电子产品也多出自苹果公司。

 

        一幅揭示乔布斯对迪伦痴迷的画

        迪伦的歌触动了乔布斯的灵魂,而且迪伦的人生实现了乔布斯所向往的境界。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乔布斯最后用这句话来与即将走向社会的同学共勉:“Stay hungryStay foolish”。关于这句话的翻译有很多版本,根据我个人对美国文化和乔布斯的理解,确切的翻译应该是:“永不满足,我行我素”。

         乔布斯介绍道,这句话来自他上高中时看到的一本名叫《全球概览》的刊物,该刊物封底有一张照片,是晨曦中的乡村景象——小路、树木和山丘。而画面上,就是乔布斯引用的“永不满足,我行我素”这句话,意指探险者所走的路。乔布斯上大学或者到别的地方,一直把这本杂志带在自己的身边。

        迪伦的一个音乐专辑的封面也有一张照片,瘦削的迪伦一人走在乡村的小道上。的确,这个画面代表着迪伦的人生。他一生始终没有停下过探险的脚步,年逾花甲时还开着自己的旅行车,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迪伦在音乐形式上不断探索,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

显而易见,乔布斯所珍藏的那幅画和那句名言,不就是迪伦人生的写照吗?从这里也可以理解乔布斯为何对迪伦那么痴迷那么钟爱的原因。

 

        文学、艺术与科学之间没有界限

         在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伟人中,乔布斯曾把迪伦与毕加索及牛顿等这些人放在一起,这几个人,一个是诗人和歌唱家,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科学家。这一方面说明迪伦在乔布斯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乔布斯的观念里,文学、艺术与科学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