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市场导报:儒家的文化基因

(2016-07-16 07:54:43)
标签:

365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育、科技和创新

山西市场导报:儒家的文化基因


 

       按:这是《山西市场导报》第三次转载我的《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内容。该书于2012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已有多种报刊转载该书的内容。

 

       每个中华儿女,不管生在何时何地,也不论是否意识到,你身上都有儒家文化的基因,影响着你的言行,决定你的价值观和成就。

        20115月初,斯坦福大学历史系的张少书教授作了一次这样的讲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儒家文化对华裔美国人的影响。张教授已经是第四代美国移民了,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但是他自己感受到仍深深地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从小接受的父母的教育就是,强调面子,服从秩序,尊重权威,谦虚谨慎,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出头,把自己融入大众里。然而西方文化则提倡个人主义,凸显自我,表达自己,领导别人。张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东西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基因发生碰撞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张教授指出了两个现象:第一,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即世界IT行业的中心,聚集着大量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高学历者,其中很大的比例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但是这些人大部分分布在公司中下层这个阶层中。第二,这些人当初找工作的共同出发点,就是傍大公司,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的保护伞,而较少具有开拓精神,少有自己创业。第三,斯坦福大学自建校100多年以来,也有不少华裔学者,但是没有一个人承担过系主任以上的职务,而系主任则是大学里最基层一级的官员。

        在张教授的讲座上,一位来听讲座的老华侨也感慨道,他在公司里工作了大半辈子,发现华人、印度人、非洲人之间有一个明显差别。公司里出现一个空缺,印度人、非洲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向老板表白:“选我吧,我可以做好。”而华人大多是埋头苦干,希望以自己的行为感动领导,领导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走到自己的跟前,拍拍自己的肩膀:“小伙子,你干得不错,马上提拔你。”可是这种事情永远没有发生过,结果那些好位置都被印度人、非洲人占去了。

        当然,这种礼让的状况在海外华人中保持得比较好,国内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不但一些人能够有足够的胆量表白自己想做官的愿望,甚至不少人还用经济的力量打通关系往上爬。

        儒家的另一个文化基因就是不讲逻辑,缺乏系统观。这是几千年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现科学的深层思维原因。这一点很多国人可能从情感上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论语》就是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缩影。但看《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有很多闪光的甚至伟大的思想,然而同一章节的句与句之间,东一句西一句,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其间没有任何连贯性,更没有任何主题。每一句话只作判断,只下结论,不给原因,不给论证。章节和章节之间,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甚至还有一些重复的内容。这不是说孔子的思想没有系统性,而是说《论语》的表述缺乏系统性,而且根本没有论证。当然责任也不在孔子,因为《论语》是他弟子后来整理编纂的。但是这更说明一个问题,孔子学院的教育没有训练或者训练不出具有科学思维的学生。

        这部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圣经”的经典,是后世读书人最重要的教材,因此它的思维方式不可能不对后世的学人产生影响。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不乏闪光的思想、伟大的发明,但是缺乏论证,没有逻辑性,欠缺系统性,致使很多优秀的科学思想无法传承和延续发展。这种状况还会导致重复劳动、才智浪费。

        下面专门谈一个对几千年来中国教育影响深远的问题,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一个成语,受中学以上教育的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不论贤愚贵贱,都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论语》中的这句话,孤零零的,“子曰:有教无类”。前后内容都与教育无关,没有上下文。问题在于,这是孔子原来的意思吗?

        易中天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例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我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证明,易中天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人们都误会了孔子的话。表达“领有”这个概念的动词,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语言中,都发展出一个重要用法,放在动词前,表达该动词所指的动作已经完成。这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规律。

        学术界普遍搞不懂“有”在这里的意思,所以翻开此电脑,就会看到:“有,词头,无义。”其实,语言中是不存在没有意思的词语的。上面第一个例子的意思则是,一位男士晚上起来看天空,发现启明星已经亮了。第二个例子的意思则是,女子出嫁了,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很明显,只有出嫁的行为已经完成,才有远离父母兄弟的结果。

        因此,“有教无类”中的“有教”,准确意思是“已经教育了”,或者说“教育的行为已经完成了”。那么,“无类”自然是教育的结果,不可能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通过教育消除差别,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么,如何评价它呢?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因此,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一点也不过分。

        我的问题是,教育能做到这一点吗?应该做到这一点吗?

        第一,教育做不到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智、愚、贤、不肖,是人之天性。教育只能拉大这种差距,不会缩小这种差距。读书关键在悟性,一个天生愚笨的人,通过教育可以变得聪明一些,在知识上有所进步;那么一个天资聪慧者,会更加聪明,进步会更快。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拉大,不会缩小。

        第二,教育也不应该把人都培养得一模一样。教育应该让每个人的个性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个性化教育。同时,社会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只有培养不同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孔子如何在他的教育实践中贯彻“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呢?那就是截长补短,压高拉低。

       《论语·先进》记载,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马上就执行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停贷就做呢?”冉有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则说:“听到了马上去做。”一旁的公西华则一头雾水,问老师同样的问题,为何回答如此不一样呢?孔子解释道:“阿求呀,性格退缩,所以要鼓励他;阿由啊,争强好胜,所以要压一压他。”

        能不能通过这种教育来改变子路的急性子和冉有的慢性子呢?我想很难。为什么不能充分发挥他们两个的个性,让他们将来从事不同的职业呢?例如,让子路担任某城市消防站的站长,哪里有火灾,就立即行动。让冉有作某城市规划处的处长,把城市建设事先规划好,不要一条马路,今天自来水公司挖开一次,明天废水排放公司挖开一次,后天供电局铺电缆再挖开一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浪费,而且也不会给老百姓带来交通不便。

    “过犹不及”这个成语也来自《论语》,它与“有教无类”密切相关。一次子贡问:“阿师和阿商,谁更优秀?”孔子说:“师呢,过了;商呢,不够。”子贡说:“那么是不是阿师好一些吗?”孔子的回答为“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过了和不够一样是不好的。

         孔子所追求的“有教无类”,不仅是性格都一样,能力都一样,而且专业知识也都要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樊迟要学农业,孔子会那么生气的一个原因。孔子的理想就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政治、伦理方面的人才。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就是现在所说的公民化教育,每一个公民都要接受一定的必要的知识训练。特别是进入社会大生产时代,每个工人都应该掌握同样的技能,让他们接受同样的训练。

        然而,“有教无类”也有它负面的影响,与个性化教育背道而驰,限制了创造人才的培养。压制个性,并不是我无端给孔子加上的一条罪状。他以身作则,杜绝四种毛病: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孔子要杜绝的四点,正是个性化教育应该提倡的,也是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几千年来,中国教育所缺乏的,所应该深刻反省的地方,就出于儒家的这一教育思想。

    做到上述四点的学生,自然好管理。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就是遵守这些纪律的模范,从来不讲老师没有说过的话,从来不下肯定的判断,从来不提自己的观点,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夫子除了崇拜,还是崇拜。听夫子的讲话,没有不专心的;听了夫子的讲话,没有不高兴的。所以得到夫子像唱咏叹调似的称赞:“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反面典型宰予,处处违背上述四点,所以总是得不到老师的好气。

         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有太多颜回这样的乖学生,宰予这样具有独立思考精神、敢于坚持己见的学生则太少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的歌名,也蕴含着东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差别:中文的歌名是《我和你》,英文的歌名则是《You and Me》,顺序恰好颠倒。我们的教育是“我和你”,这里的“我”就是我们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领导者、管理者,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这些是第一位的;而“你”则是学生,受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则是第二位的。西方则正好与我们相反。教育的理念,决定教育的成效和人才的培养。儒家教育中的“有教无类”,值得我们认真反省。同时,儒家教育压制个性的发展,是我们应该警惕的,它不仅对我们的人才培养不利,而且使得中国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