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奖。这是中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大突破,值得所有的炎黄子孙骄傲。以前虽有华裔获得此项殊荣,然而都是在西方接受教育和取得科研成果的。
屠呦呦的获奖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就是,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吸收现代的科学精神,是中国科技迈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屠呦呦研究抗疟疾的青蒿素,一方面受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的实验科学方法。
不光是生物医学界如此,即使科学之工具——数学也不例外,只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才能取得令世界惊羡的成果。再讲两个跟屠呦呦类似的案例。
去年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伊朗裔Maryam
Mirzakhani获得数学界的诺奖——菲尔兹奖,她在伊朗读完高中时才到美国读大学的。在获奖声明中特别提到这样一句话:“她结合自己的伊朗文化传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研究凹凸面的数学特性。”
无独有偶。也是在去年获得菲尔兹奖的普林斯顿大学的Manjul
Bhargava出生在印度,从小跟爷爷学习古梵文。2010年,我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期间,听了他的一次讲座,谈他如何从古梵文诗歌中发现了数学规律。
上面这些成功案例给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一个重要的启迪,不论做什么,要取得世界级的成就,都要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现代的科学精神。日本本土培养的科学家中,已经有23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大家知道,日本对自己文化的坚守是非常好的,他们是把自己的文化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教育界人士和家长都应该从屠呦呦获奖这件事上得到启迪,珍爱自己的传统,让年青一代学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接受现代的科学精神,唯如此才是成才之道。
屠呦呦的获奖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提升汉语文化的国际地位。据说,屠呦呦不会说英语,她的发表物都是用中文写的。这说明,中文可以表达任何科学思想,用中文思维一样能够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坚守自己的语言文化传统,不仅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