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孔子也喜欢乖学生—读《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标签:
转载 |
孔子也喜欢乖学生—读《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孔子最优秀的学生有十位,当然这不是孔子说的,因为这个名单在《论语》里,并没有“子曰”在前面,估计是后面的人根据各位学生的成就来确定的。在这十位当中,又以颜回、子路、子贡、宰我和孔子走的最近,基本上是常年陪伴在孔子周围,和他一起周游列国,而其他学生要么入门太晚,要么中间离开孔子,到其他地位做官去了。所以,无论在《史记·孔子世家》还是《论语》里,对这四位学生的着墨也就最多。虽然这四位都很优秀,但是同在一个教室里,却并不一定受到老师同样的待见,有的人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的就没那么走运,不仅不收重视,还有被开除的危险。
孔子心中的好学生到底什么样
在这几位常被提到的学生中,只有颜回,从未被老师骂过,不仅没被骂过,还基本上多次被隆重表扬,甚至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放声痛哭,直呼“天丧予,天丧予”,由此可见孔子对这位学生的重视程度。我前两天去宏村,在村口书院里,供奉着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和孟子的排位,颜回和孟子曾有谁是“亚圣”之争,后来颜回被称为儒家的复圣,可见其地位是非常高的。那么这位好学生,到底有什么特点,到底是什么地方得到老师的喜欢呢?
一是好学。试问哪个老师不喜欢好学的学生。聪明的学生有很多,老师未必都喜欢,但只要学生虚心好学,老师一定愿意悉心指教。季康子和鲁哀公都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就是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两次回答都是一样的,都说“有颜回者好学”,接下来就说,可惜他英年早逝,而今“未闻好学者也”。你看就这一个特点,其他学生就无可比拟。孔子喜欢好学的学生,因为自己也是好学的老师。他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孔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者也”,他觉得自己最超于常人的地方就是好学。他要求学生如此自己也如此,而其他学生要么做生意(子贡),要么去做官(冉有),要么不爱读书(子路),所以,他当然喜欢颜回了。
二是听话,不调皮,不挑战权威。做老师的都知道,最怕学生提一些让自己难堪的问题,尤其是现在,信息渠道很多,学生知道的老师未必知道,有的学生就会为难一下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说几个刁钻冷门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就要额头冒汗了。孔子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比如宰我,公然挑战孔子的三年守孝的理论,宰我认为,守孝一年即可,否则三年中一切工作都停止,社会岂不停滞不前。这一点是绝对有道理的,即便在当年,守孝三年也不被认同,齐国就是因为这是才不肯收留孔子,晏子担心他的这些道理会影响齐国社会经济发展。子路就更加耿直,他让师弟去费城做官,孔子就说你这是误人子弟吗,这个时候应该多读书。可是子路不同意孔子的观点,子路觉得“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也是有道理的,边实践边读书吗,只读书,就成了书呆子有什么用。他们都敢公开的反驳孔子,而且反驳的内容,也并不一定就没道理,但老师肯定就不喜欢这样的学生,因此,多次人前人后讽刺、挖苦、调侃这些学生。颜回就不同。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老师说的话,他总是认认真真的听,从不敢到厌烦,这也就只有颜回了。“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就不仅认真听课那么简单,放学后还能够把老师没想到的都想到了,就是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老师的思想,这样的学生老师如何不喜欢。
三是会说好话。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虽然都知道好听的话未必是好话,但还是喜欢,这就是卡耐基说的人性的弱点。而恰恰那些学生很直,不会或不愿意说好话。比如,有一次卫国准备让孔子出来做官,子路就问他,说老师你准备怎么做呢?孔子说,从“正名”开始吧。子路就说了一句很难听的话,“子之迂也,悉其正也!”,直接说老实迂,谁听了谁都不喜欢。孔子在周游列国最困顿的时候,也就是到哪个国家哪个地方都不接受他的时候,他就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子路说,老师啊,我们的德行和能力不够吧。子贡说,我们的标准太高了吧,要不降低标准吧。颜回说,他们不接受,是他们没有远光,老师您永远是正确的,不用改。三个人的话一对比,就发现,还是颜回的话老师最爱听,所以又被老师表扬了一顿。一次在途中走失了,五天之后才相见,孔子说,颜回啊,我以为你死了。颜回说,“子在,回何敢死”,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拍马屁,但听的人一定会喜欢。老师讲完一句话,颜回就会恭恭敬敬的表示感谢,然后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主动表态一定把老师的话记住。其他学生就没这个心思。这样的学生,老师如何会不喜欢。
四是价值观和老师保持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认同。孔子自己不大会说话,所以他就不喜欢能说会道的宰我和子贡,孔子一向谨慎、好学,所以他肯定不喜欢粗鲁直率的子路,孔子一向主张安贫乐道,对那些做做生意的,动不动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学生也不会喜欢。在这些问题上,颜回和孔子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也正因为如此,颜回死后,孔子才会放声痛哭,把颜回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说,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也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要求啊,所以他可以放弃优越的鲁国权贵的生活去周游列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辞,因为他内心有自己的追求,也就不在乎物质生活的艰苦。但是毕竟是要生活,太贫苦了,吃不饱肚子,命都活不了,还谈什么追求。因此,在被困陈蔡的时候,几天都没粮食啊,饿的都站不起来了,孔子还弹琴唱歌,子路就忍不住了,对老师说,你一直说要做君子,结果成现在这样了。一向灵活圆滑的子贡也发火了,只有颜回始终和老师保持一致,不发火,也不质疑老师的言论,死心塌地的跟着老师受冻挨饿。当然,最后孩子子贡突围搬了救兵把大家救了出去。
这些学生后来的发展又如何
颜回死的最早,据说是四十二岁,《史记》上说,颜回二十九岁就头发全白了。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在那个年代,活到四十岁未必是短寿,但颜回并没有做出太多的贡献和业绩,除了听老师的话,认真的追随老师之外,似乎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甚至,孔子也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还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就是说,颜回虽然是个好学生,可是并没有成才,也没有做出太多的贡献,实在是可惜啊。
相比之下,子路虽然总是被老师批评、讽刺,甚至还被当着大家的面挖苦,但子路一生可以称得上是响当当的。在周游列国前,他就在季氏那里做家臣,是做管理工作,位置非常重要了,由此可见他的个人能力。周游列国途中,子路一直是忠心耿耿,追随孔子左右,做了保镖和勤务兵的角色,最后在卫国工作,在一场叛乱中,本来可以逃走,但他觉得给别人做事就要尽心尽力,搏斗中,帽子掉在地方,他觉得君子的帽子不能掉,去捡帽子的时候被杀害。子贡就更不用说了,孔子总是说他投机取巧,能言善辩,孔子不喜欢这样的人,说他是“器”,就说他是个东西,什么东西,祭祀用的器皿而已,成不了大器。就是这个子贡,孔子周游列国时所有的后勤保障都是他来完成的,因为他有钱啊,孔子死后,弟子们守孝,三年不工作,大家的吃和住的问题,也是子贡保障的。齐国要打鲁国,孔子派他出去解决问题,子贡游说五国,不动一刀一枪,化解国家的战争危机。他守孝之后,挂鲁国和卫国两国宰相印。至于宰我,是被孔子骂的最惨的,也就是白天睡觉,孔子就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而且还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反正就是看错了人,看走眼了。而就是宰我,因“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几句话发起了造圣运动,使孔子名声远播千古。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好学生
昨天微信里,有人说了这样一个事:她儿子得了三好生,回家问她,三好生到底是什么?按我的实际经验来说,大概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不差,按照排名就可以的三好了。所以顾明远先生早就不主张评三好了,有好的,就有不好的,那谁不好,什么算是不好,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考虑过。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不应该有这样划分,大家都好,只是好的地方不同罢了。
孔子也是平常人,他一定有普通人有的喜怒哀乐,有你和我一样的各种情绪。比如,喜欢听好话,喜欢听话的学生,不愿意被人否定,甚至他还有道德洁癖,有两次说走就走,一次是卫灵公和南子在前面,他的车在后面,一起招摇过市,他就觉得不舒服,第二天就走了。还有一次在鲁国本来好好的,齐国用了个美人计,孔子一看国君一心只想着女人,算了,卷起铺盖就走了。所以,他也是普通人,也有他可爱的地方,有常人容易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这样的孔子才是真实的,容易被理解的。
对学生而言,听话的学生,好学的学生自然是好学生,老师肯定喜欢,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这样的学生多一些,管理也就更容易一些。但如果只是听话,少有自己的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没有批判性的思维,没有开放和自由的思考能力,这样的学生肯定不会有大的作为。子路就很不服气,何老师说,你总是说颜回好,带兵打仗有什么用呢。这也说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孔子虽然讲因材施教,但个别问题上,也未必都能做的很好。比如樊迟要学种庄稼,就被孔子讽刺了一下,说他是小人。我们都不知道,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作大学问题的,如果他有种庄稼的志向,让他去做,好好发展农业生产,肯定不是坏事。冉求要退学,“非不说子之道也,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按照作者的观点说,他的教育已经出了问题,有的学生觉得不适应,像改行或退学,可孔子并没有做更多反思,反而要“小子鸣鼓而攻之”。
《史记》有这样一段: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其实这段话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这些学生各有所长,都能在某一方面独当一面,独树一帜,没有必要否定谁,大家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听话的有听话的好处,也有听话的不足。敢于挑战权威的肯定有让人不舒服的地方,但可能更有创造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做老师,需要能平等、宽容的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对每个学生来说一定是件大好事。
从一个角度去了解那段故事,难免会有片面的地方。但如果能促进自己思考,也算是阅读带来的好处。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只凭几部古籍,想去还原,肯定不现实。但如果能够发现一些和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自己有一些独到的启示和发现,不人云亦云的话,对自己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读书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吧。
关于孔子和《论语》的书,我觉得这本写的最通俗,作者说是通俗读物的升华版,不仅读的容易,而且有不同于以往的一些观点。还有一本,是黄厚江老师的《论语读人》也很有趣。去年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就读完了。现在的体会是,如果爽快的读完,似乎还达不到读书的目的,用发现的眼光去读,可能会好些,起码不是图个热闹那么简单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