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假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第2讲:“白衣冠”非丧葬之服

(2015-07-17 16:26:15)
标签:

365

分类: 暑假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100讲


 

作者  石毓智

 

        读古书犯错误,谁都有可能。一个人理解错了,问题不大;但是后世人都理解错了,就酿成了历史错误。这里就以《史记》的荆轲部分的“白衣冠”为例来说明人们是如何望文生义而理解错的,又是如何以讹传讹、习非成是的。

        《史记•刺客列传》中描写太子丹一行在易水之滨为荆轲送行,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其中的“白衣冠”,先是有人把它理解成“丧葬之服”,后来干脆成了丧葬之服的代名词,比如《明史•海瑞传》这样说道:“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迄今为止,对《史记》白衣冠的解读是错误的,这里不仅文字诠释有讹,于情于理也不容。

        不少人可能觉得,把“白衣冠”解释成丧葬之服,可能更具有戏剧性、传奇性,增加悲壮的气愤。太子丹知道荆轲此行凶多吉少,所以表示提前表示哀悼,先把葬礼給办了。此外,太子丹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励荆轲,让他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这种说法乍一听起来也可以自圆其说,但是仔细推敲起来,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这与太子的目的不相符。太子丹第一次见荆轲时说自己的“上愿”是生擒秦王,让秦王签署返回六国土地的契约。荆轲临行前跟太子说的那句话“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也说明他也在策划回来的方案。荆轲在秦庭里说他本来要得到秦王的约契回报太子丹,也证明荆轲并不是来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所以与秦王同归于尽应该不是荆轲的首选。

        问题二,太子丹率领一帮宾客穿着白色的丧服,从蓟城走到易水,这么长一段路,该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要知道太子丹又不是普通老百姓,可是燕国的名人呀,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关注。太子丹也知道让荆轲刺秦这件事非同小可,“乃国之大事”,不可泄漏,怎么这个时候变得连“保守机密”这点头脑也没有了?

        问题三,太子丹支持荆轲刺秦王一事是一直瞒着燕王喜的。如果真的是太子丹穿着丧葬服装来送行,这么大的动静,即使秦国不会马上知道,燕王喜一定会立刻得到消息。如此,燕王喜就会立刻派人马阻止他们的行动,太子丹报复秦王的心愿如何得逞?

         历史学界有另外一种解释,虽然是少数人的观点,但是更加合乎情理。该观点认为,这里的“白衣冠”指的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这一解释有一个可靠的证据,汉代以“白衣”指称庶民的服装,因此可借指平民。《史记儒林列传》就有这样的用法“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就是说公孙弘本是个平民学者。又如《风俗通义三王》:“舜、禹本以白衣,砥行显名,升为天子”。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五“白衣”就已明确指出:“白衣者,庶人之服。”

        这样就可以解释通了。平时太子及其宾客穿的都是王宫贵族的华丽服饰,但是如果还穿着这些衣服送荆轲他们,招摇过市,等于泄露了重大机密。然而如果他们换上平民的衣服,就可以掩人耳目。《史记》只是说“太子及宾客”才“皆白衣冠”,显然不包括荆轲的那帮来送行的铁哥们儿如高渐离他们,因为这帮人本来穿的就是平民的衣服。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太子丹也没有傻到了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还是清楚的。

        解读经典,不仅要具有质疑精神,还要具备逻辑头脑。其实,宋代就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太子丹这样无所顾忌,披麻戴孝给荆轲送行,而没有泄露风声,真是万幸!这种质疑的声音在历史上太微弱,所以谬误才得以长期流传而不被纠正。

 

按:“石毓智新浪博客”左下方设有一个“分类”方框,点击“暑假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100讲”,便可查看全部同组其他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