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美国影视节目,发现一个刚刚发生的十分有趣的用法,就是“酷”有了“升级版”:在美国英语中,原来意义为“病”的单词sick,现在可以用来表示“超酷”、“一级棒”等意思。此用法多用于俚语,具有强大的普及趋势。两年前出版的英语词典还没有收录这个义项,可见它的出现是最近一两年的事。例如:
Your new skateboard is sick!
= Your new skateboard is
seriously cool. =
你的新滑板太酷了!
从英语本身来看,这种现象出现很自然。Cool是“凉”的意思,是让人感觉舒适的温度。Cold是“冷”的意思,会把人冻得不舒服甚至发抖,此时就容易感冒生病。所以英语的cold就有“感冒”的意思,这就是真病了。结果有了下面平行的发展。
从生理上看,sick是cold的结果,是cool的进一步降温。
从风度上看,sick等于cold,比cool高一级别,那就是“超酷”。
上述词义发展的背后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别。美国社会包容另类,欣赏个性,鼓励差异,所以对一切与正常不一样的事情都抱着一种宽容欣赏的态度。所以,本来是负面的、消极的sick发展出极为褒扬的含义。
然而在中国社会里,人们尚同思维,认为与大众一致的才好,“合群”是一种优良品德。所以如果有人说,“你很另类”、“你很特别”或者“这个人不合群”,那就是在批评人,说谁谁都会不舒服。如果用“病”来说一个人,那就是憎恶、厌恨这个人的言行,常见的有:
那个有病。你病得不轻呀。该吃药了。忘记吃药了。
汉语已经从英语引进了cool(酷),而且还很流行,春晚赵本山、黄宏的小品就多次用到这个词。现在我好奇的是,会不会汉语又跟进,把表达“超酷”的sick也引进来?恐怕这一步比较难,因为文化上的阻力太大了。
加载中,请稍候......